根据常州市小学英语“聚焦语言知识精准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同题异构线上教学研讨活动通知,焦小英语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了线上学习和研讨活动。
3月30日至31日,英语组老师们在忙碌的线上教学之余,自主学习了三至六年级第二课时语法教学的四个课例视频。市教科院黄小燕老师围绕六个问题,就“如何促进语言知识的精准教学”作了精要的指导,令人茅塞顿开。
为将教研落到实处,4月1日下午,焦小英语组根据本次研训要求,以钉钉“视频会议”的形式开展了线上研讨活动。会议由英语学科负责人徐晓英老师主持。大家有序分享了线上学习的收获,分析了各自在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一起研讨制定了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语法教学原则和方案。
学习感悟
刘宁洁老师:
黄老师的讲座句句珠玑,引人思考。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我们常常教学生How to use,帮助他们学习掌握语法的结构和用法,但是往往忽视了When to use。如果学生都不知道在什么场合、情景中使用所学的语言知识,那我们花再多时间教用法也是空中楼阁。
在四年级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一课中,蒋老师能紧紧围绕Park这一场景,通过两个调查,先扶后放,帮助学生巩固、熟练运用本单元的核心语言知识。同时与旧知结合,创设趣味运动会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充分操练,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最后以回答问题、写句子的方式落实到写,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五年级王老师的课例让我深感设计的巧妙,“看病”的场景贯穿始终,真正做到了黄老师在讲座中强调的“在课文情境中帮助学生提炼、理解语法知识”。整节课目标导向明确,重视基础性作业,对课堂学习成果扎口,实现了语言知识的精准教学。
陈红妹老师:
这次在线学习给了我很多启发:1.先要有单元整体视角,再确定语法教学的课时目标,做到“到位而不越位”;2.关注语法知识的语用视角,要基于语篇帮助学生理解语法知识的使用情境;3.基于学生理解的视角,新旧知识要融汇贯通,从语法现象中提炼和掌握语法规则;4.重视基础性作业,如单词的拼写、句型的正确输出等,把语法知识学扎实。
吴银花老师:
我们要从单元整体入手,科学合理地制定课时目标。要在具体的语境中开展语法教学,设计有梯度的活动,帮助学生多维度地感知、理解、归纳和运用语言知识。
徐佳佳老师:
1.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认准一节课到底要什么,在教学环节中做好取舍。
2.四节课的老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都关注到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什么,以及和教材后续学习内容的链接。我们应注意语法现象在教材中的反复出现,对已经学过的语法知识适时进行总结、归纳,结合新的语言现象,及时复习,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
3.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语料,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发现,自己总结和归纳,教师只需做引导和补充。在操练时要精讲精练,尤其抓住学生错误资源,不断巩固。
莫娟红老师:
几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紧扣语言知识,融合相关板块内容,精心设计了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语法知识,组织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模仿语法知识,在完成任务中操练巩固语法知识。
陆唯老师:
语法教学情景化,第二课时语法教学时,我们可以用好Story time的语境来呈现相关语言知识,不需要总是另辟蹊径去创设情境。
顾海英老师:
蒋老师用“大情境”贯穿语法教学,注重环节之间的衔接,能充分利用歌曲、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王老师的语法教学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或小组合作,自主发现语言规律,如后缀为-ache的构词规则,还有人称代词主格与宾格的区别等,再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最后落实到笔头的运用,举一反三,扎实灵动的课堂真正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
徐晓英老师:
黄老师的讲座和四位老师提供的课例给我们接下来的语法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其中,五年级Unit 4 Seeing the doctor一课,王老师能够基于“看病”这一主题情境,以医生和病人的视角从复习Story time过渡到Grammar time的学习,先When to use(语言情境)再How to use(语言结构),将两者进行了完美结合。在人称代词的主格与宾格的教学上,教师能充分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难点,做到前后融通,举一反三,讲练结合。反观自己平时的语法教学,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重点要在有梯度的活动设计和相应的作业设计两方面下功夫。
此次培训,为英语组老师改进第二课时语法教学、提升课堂效益指明了方向,也启发了老师们对复课后教学重构的思考。大家已经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更要悟有所行,让理念在一线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焦小英语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