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课题 | 从“白色污染”说起 | 课时 | 1 | 主 备 | 刘宁洁 | ||
修 改 | |||||||
教学 目标 | 1.了解塑料制品的特点,探究其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2.认识塑料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困扰,感受“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为减少“白色污染” 提出合理建议。 3.在对塑料制品“功”与“过”的探究过程中,学会理性思辨、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 | ||||||
教学 重点难点 | 认识塑料垃圾给人们带来的困扰,感受“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为减少“白色污染” 提出合理建议。 | ||||||
课前准备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 ||||
一、新知导入 | 猜一猜 出示与塑料物品有关的谜语: 1. 身体细长条,一头毛来一头光。生来讲卫生,洁齿有功劳。(牙刷) 2. 一物长得真稀奇, 耳朵嘴巴在一起 。两人远隔千里外, 声音传递一线牵。(电话机) 3. 外面冷冰冰,里面热心肠。一夜到天亮,肚里仍不凉。(热水瓶) 师:同学们,这些谜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说一说吗? 师: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塑料制品的有关话题。 |
学生猜一猜谜语。
生:它们都是由塑料做的。 | 通过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二、新知探究 | 第一部分:认识塑料 1. 说一说:你们都发现了身边哪些塑料制品? 2. 体验探究:塑料有什么优点?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拉一拉”“掰一掰”的方式找出塑料的优点。 (板书学生列举的优点:轻便、色彩丰富、不易碎等等) 3. 知识之窗 展示塑料的其他用途并进行简单介绍。 4. 说一说 师:看完这些材料,你觉得塑料怎么样?你对它有了怎样的认识? 师:所以塑料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是,最近20多年,塑料的名声却一落千丈,成为了“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你猜猜这是因为什么呢? 师:对,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白色污染”。 第二部分:认识“白色污染” 1. 新知探究: 白色污染的含义简单介绍 展示一些白色污染的图片 师:你见过身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现象吗?可以分享一下吗? 2. 阅读角 阅读“阅读角”内容,找出白色污染带来了哪些危害 3. 议一议 师:塑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的危害,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完全不用塑料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我们不可能离开塑料,那么大家针对“白色污染”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师:接下来大家就一起来探究白色污染的根源吧! 第三部分:追根溯源 1. 知识科普 师:请读一读这则资料,告诉我你发现了塑料的什么特点? (板书:难以分解) 师:那么塑料就是“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了吗? 师:很有道理,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下人为的因素吧! 2. 新知探究:阅读两则材料,说出发现。
(板书:过量生产)
3. 看视频,思考人们除了过量生产塑料,还做了什么导致“白色污染” 师:看完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4. 算一算 我国每天使用塑料袋超过30亿个。你能算一算中国一年使用多少个塑料袋吗? 师:我们发现中国人一年要用掉一万亿个塑料袋,而全世界的塑料袋使用量则还要更多。那么现在你能总结一下你的发现吗? 5. 看视频,想一想 师:视频反映了什么问题。 (板书:随意处理) 第四部分:减少“白色污染” 1. 对比阅读 问题一:我国在2008年就推行了“限塑令”,而2020年又推行了《办法》,那为什么在已经推行的基础上再一次出台规定呢? 问题二:请问两则限塑令有什么不同?
2. 新知探究:我们怎么做 小组合作:看视频进行感知归纳 (板书:少用、重复用、替代用) 展示几个可以减少白色塑料的方法。
|
生:直尺,塑料袋,肥皂盒...
学生小组合作,拿出自己准备的塑料制品进行探究。
生:塑料用途广泛;塑料很有用处,很实用。
生:因为塑料引起了白色污染。
学生分享身边的白色污染现象。
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白色污染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塑料分解时间长。
生:不是,我认为还有人的因素。 生:材料一告诉我们塑料的产量非常大。 生:材料二告诉我们中国每年的塑料产量都在上升。
学生动手算一算。
生:过度使用。
生:人们随意往海里扔塑料垃圾。 |
通过各种方式由学生自己感知塑料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通过范文,激发学生思维,引起思考。
联系实际,使课本内容与生活相结合,为课后活动打下基础。
通过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帮助他们培养探究能力和阅读能力。
利用看视频的方式集中学生注意力,同时也丰富了孩子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兴趣。
通过算一算的方式,让学生对过量使用塑料袋有更深切的感受。
通过各个对比两则限塑令,向学生宣传限塑令的同时,让他们对白色污染有进一步的思考。 | ||||
三、课后活动 | 1.减少“白色污染”,我们也可以作出贡献。与父母商议,拟订一个家庭“减塑”方案吧。如果执行得好,还可以将这个方案在亲朋好友中推广。 | ||||||
板书 | |||||||
教 后 反 思 |
本课教学设计几经波折,反复修改方才有最终的呈现。与英语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本已经明确了每一课甚至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初稿虽然想要跳脱教材,但最后发现每一课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内在教学逻辑,可以换个方式呈现,但省略是不可能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设计、组织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生成自己的意识。本课在体验“塑料危害之大”时,最初采用生自己阅读课本素材《塑料袋漂流记》,但总感觉缺少趣味;后期尝试采用出示图片,仍然显得过于死板;最后才找到了一段视频,与本环节教学目标相适切,该视频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实践证明,好的教学资源会使整堂课提升一个层次,主题更鲜明。 本课所希望的教学是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框架入手,第一部分体会塑料应用广泛,第二部分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第三部分进行归因,最后再从原因入手探究方法。在教学中,个别环节教师太过急功近利,留给学生反应思考的时间不多。这一点需要注意,因为如何帮助学生想开去、说开去也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可见,不能轻视任何一个环节,蹲下来观照学情永远不能少。 | ||||||
焦溪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 | 焦溪小学 | 姓名 | 刘宁洁 | 班级 | 四(3)班 | |||||||
学科 | 道德与法治 | 时间 | 2019年12月9日 | 总分 | 93 | |||||||
课题 | 从白色污染说起 | 等 级 | 得 分 | |||||||||
评 价 指 标 | 分值 | 优 | 良 | 中 | 差 | |||||||
教学目标 8分 |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 | 8 | 8 | 6 | 4 | 2 | 8 | |||||
教学内容 8分 |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 8 | 8 | 6 | 4 | 2 | 7 | |||||
教学策略与 方法
38分 |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 8 | 8 | 6 | 5 | 4 | 8 | |||||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 8 | 8 | 6 | 5 | 4 | 7 | ||||||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 12 | 12 | 10 | 8 | 5 | 10 | ||||||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 | 10 | 10 | 8 | 6 | 4 | 9 | ||||||
教学 效果 22分 |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和能力。 | 10 | 10 | 8 | 6 | 4 | 9 | |||||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 12 | 12 | 10 | 8 | 6 | 11 | ||||||
教师 素养 24分 |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对教材资源有深度的挖掘、整体的把握、恰当的处理。 | 8 | 8 | 6 | 4 | 2 | 7 | |||||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富有教学机智,能恰当的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 6 | 6 | 5 | 4 | 3 | 5 | ||||||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 6 | 6 | 5 | 4 | 3 | 6 | ||||||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 | 4 | 4 | 3 | 2 | 1 | 4 | ||||||
简评 | 刘老师立足学生实际,注重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探究和体会塑料的广泛用途,知道废弃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通过学生体验、阅读感悟、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不断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共同寻找减少白色污染的有效办法,指导学生做一名真正的环境保护者。总的来说,刘老师的这节课,知识量大,推进节奏快,教学过程条理十分清晰,语言精练,课堂效率比较高。 | |||||||||||
组员签名 |
韩红艳 坎佳虹 是晓芬 吴亚芬 钱宇红 丁雨莲 朱晓英 阚亚芸 金卓越 金建瑛 顾丽杰 李华英 陈成 潘亚琴 | 教研组长签名 | 顾冬秀 | |||||||||
教导主任签名 | 徐晓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