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2020.12.21
课题 | 16、常见的岩石 | 课时 | 主 备 | 黄海龙 | |||
修 改 | |||||||
教学 目标 |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 3、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4、能够采集并会制作岩石标本。 | ||||||
教学 重点难点 | 重点:通过对岩石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岩石。 难点:1.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会辨认四种常见的岩石。 2.能够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 ||||||
课前准备 | 教师材料:石灰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岩石以及岩石标本;醋酸;水;滴管; 放大镜;白砂纸;小锤子;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的岩石材料。 学生分组材料: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标本,放大镜、滴管和玻璃片等工具。 | ||||||
教 学 过 程 | |||||||
活动板块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或 修改意见 | ||||
一、趣味导入,引入新课 | 1、同学们,这个是什么,你们认识吗?(老师出示一块岩石)。 2、 很显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块石头,用更加科学的语言,我们可以把这块石头叫做岩石,那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欣赏更多的岩石吧! | 利用学生熟悉的石头,引起学生的关注,再利用图片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岩石。 | |||||
二、学习新课,研究岩石 | (一)认识常见的岩石 1、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岩石? 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2、同学们说的真好,真是见多识广,那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哪些地方还有岩石吧? (出示幻灯片)。
3、 这些地方的岩石不仅漂亮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呢。有大的、小的;红的、绿的、蓝的;长的、圆的…
4、 其实,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二)观察岩石 1、岩石分布广泛,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大家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呢?
2、接下来,我们和这些岩石来一个“亲密接触”吧,组长领取待观察的岩石和相应的工具。
3、我们利用2分钟时间观察这块石头,再用3分钟时间组内同学相互交流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想到更多观察岩石的方法。
4、时间到,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这块石头呢!
5、教师引导并板书: a、用眼睛可以观察岩石的什么?
师:我们可以选用粗粒的白砂纸(或无釉瓷砖),用岩石标本在上面用力划线,辨别出划痕颜色。描述划痕颜色比用眼睛看岩石颜色更准确。 (如:花岗岩有肉红色、白色、黑色;颗粒较大、粗糙;划痕颜色为肉红色。) b.用手怎样观察?
用手摸可以感觉到岩石的什么? ()
c.用鼻子闻气味?怎么闻?
d.借助其他工具进行观察。
听一听岩石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e.断了面的岩石,我们能够准确地观察到岩石有没有气孔、条纹、层理和生物痕迹。
f.我们可以在岩石断面较平的地方, 分别滴1-2滴清水,观察吸水性。
5、小结:用眼睛看形状、颜色、花纹、 颗粒大小;手感觉粗糙程度、重量;用鼻子闻气味;借助外部工具观察岩石的吸水性、声音的响亮程度、层理、划痕、生物痕迹…… 6、小组实验: (材料包括:材质、颜色、大小不同的岩石、相应工具等)
7、观察实验结束后,师生再一起总结,描述各类岩石的特点。 如:岩石的构造——层理、气孔、斑点、条纹、吸水性、生物痕迹、颗粒大小…… 插入研究表格:如下: 8、岩石的种类这么多,有没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呢?比如:大理岩、石灰岩怎样与其他的岩石区分呢?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吧!把一种神奇的液体(醋酸)分别滴在大理岩和石灰岩上,会有怎样的现象呢?
9、其实,这种神奇的液体叫做醋酸,它是一种酸性液体,可以和大理石、石灰岩这种呈碱性的物质发生反应。这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反应,可以在各种岩石中快速找出大理岩和石灰岩哟!
10、师生共同总结出常见岩石的特征和鉴别岩石的方法。
(三)描述岩石 1、掌握了各种岩石的表面特征,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岩石的特点呢? 2、 举例描述花岗岩的特征。分别从颜色、颗粒大小、气孔、吸水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花岗岩:分布比较广泛,表面呈花斑状,由黑、白、肉红等颜色或无色透明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粗糙,质地坚硬,声音清脆;划痕为肉红色;不吸水;无气孔无条纹。 大理岩:灰色,有亮点;颗粒中等,比较粗糙;声音稍清脆;划痕为灰色;不吸水;无气孔无条纹;遇醋酸冒泡。 砂岩:有土黄、白等颜色,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颗粒粗糙;声音稍浑浊;划痕为黄色;吸水;有气孔有层次,常有动植物痕迹。 石灰岩:青灰色、灰色或白色;颗粒较细,光滑,较硬;声音稍清脆;划痕为灰白色;吸水;无气孔有条纹,常有动植物痕迹,遇酸冒泡。
3、小游戏: 为了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各类岩石,老师随机拿出一块岩石,请学生分辨,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特点知晓它的名字的? |
生:海边、大山旁、湖底的山石……
生:湖底的珊瑚、沙漠中的岩石、河边的小石子、高山上的岩石……
生:眼睛看、手摸、 鼻子闻……
(3-4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先分一块相同种类的岩石——花岗岩,利用相应的工具进行观察研究。)
学生利用2分钟时间观察这块石头,再用3分钟时间组内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反馈。
生:颜色、形状、条纹或花纹、斑点、颗粒大小等
生:摸
生1:光滑粗糙程度; 生2:我们还可以掂一掂,来比较岩石是轻还是重。
生:靠近点、磨擦、轻轻敲打后再闻……
生:一只手捏住岩石,一只手拿着小锤子,敲击没打磨过的面,或者用相同的两块岩石对敲。每次的力度要差不多。
生:如:花岗岩声音稍清脆。
生:如:花岗岩无气孔无条纹、无生物痕迹。
生:如:花岗岩不吸水。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分组观察各类岩石并且完成岩石表面特征的表格。
学生仔细观察:会有气泡冒出。
学生举一反三描述其他种类的岩石。
| 通过认识石头,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石头,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石头,引导学生认识到岩石到处都有,分布广泛,初步了解这些石头的特点。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观察岩石,通过对某一块岩石的详细讲解,学生已经具体了解了观察岩石的方法。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加强组内成员的讨论,并进行交流汇报一起完成岩石特点的实验表格。
盐酸的酸性过强,所以使用醋酸进行实验 这里利用酸辨别岩石的实验,教材上并没有讲到,我觉得比较有趣,所以打算做一个演示实验,老师不建议用酸,是因为酸比较危险的吗,请问这里有没有必要讲这个特点呢? 让学生掌握科学观察岩石特征的基本方法,比较出每种岩石不同的表面特征,聚焦岩石不会被外部物体改变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满足孩子们接触不同的岩石的猎奇心理。
通过学生观察、描述活动、游戏分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出岩石的特点,如:大小、颜色、斑纹、气孔等。 | ||||
三、制作岩石标本
| 1、学习了这么多关于岩石的知识,大家来动手来做一块岩石标本吧?我们可要耐心、细心呢,也要注意安全呀!
2、 师引导学生从搜集→清理→判断→ 装盒→贴标签这个过程来来进行制作。 |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制作岩石标本。 | 标本的制作是比较考验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小实验,学生能够从搜集岩石、清理干净、判断岩石种类、装盒、最后贴标保存这一系列过程熟悉岩石的各种特点。 | ||||
四:小结拓展
| 1、小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2、拓展: a.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环境特点,试着收集和制作更多种类岩石矿物标本,课下收集岩石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b.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做一张关于岩石的手抄报吧,写一写你认识的岩石是怎样的。 | ||||||
板 书 设 计 | 16.常见的岩石
砂岩 石灰岩 | ||||||
教 后 反 思 | 学生早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石头,所以四年级的孩子对岩石存在的地点、颜色、颗粒大小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其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对自然科学的事物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岩石的知识。我先让学生交流见过的岩石,了解岩石到处都有,分布很广。再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四种常见的岩石,认识到岩石表面特征也不同。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细致描述岩石,深化对岩石表面特征的认识。最后采集制作岩石标本,尝试应用所学方法辨识岩石。学生对岩石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各种岩石。本课以“石头展览会”活动为切入点,课前鼓励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和资料。观察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观察器官研究“我的岩石”的特征。详细指导学生科学观察、细 致描述四种常见岩石,知道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 初步能根据岩石的外部特征辨认花岗岩、大理岩、 石灰岩、砂岩四种常见岩石。 |
焦溪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 | 焦溪小学 | 姓名 | 黄海龙 | 班级 | 四(2) | |||||||
学科 | 科学 | 时间 | 2020.12.21 | 总分 | 92 | |||||||
课题 | 《常见的岩石》 | 等 级 | 得 分 | |||||||||
评 价 指 标 | 分值 | 优 | 良 | 中 | 差 | |||||||
教学目标 8分 |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 | 8 | 8 | 6 | 4 | 2 | 8 | |||||
教学内容 8分 |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 8 | 8 | 6 | 4 | 2 | 8 | |||||
教学策略与 方法
38分 |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 8 | 8 | 6 | 5 | 4 | 7 | |||||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 8 | 8 | 6 | 5 | 4 | 7 | ||||||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 12 | 12 | 10 | 8 | 5 | 9 | ||||||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 | 10 | 10 | 8 | 6 | 4 | 10 | ||||||
教学 效果 22分 |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和能力。 | 10 | 10 | 8 | 6 | 4 | 10 | |||||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 12 | 12 | 10 | 8 | 6 | 11 | ||||||
教师 素养 24分 |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对教材资源有深度的挖掘、整体的把握、恰当的处理。 | 8 | 8 | 6 | 4 | 2 | 7 | |||||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富有教学机智,能恰当的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 6 | 6 | 5 | 4 | 3 | 5 | ||||||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 6 | 6 | 5 | 4 | 3 | 6 | ||||||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 | 4 | 4 | 3 | 2 | 1 | 4 | ||||||
简评 | 一、利用身边的石头导入。开始黄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石头,引起学生的关注,再利用图片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岩石。 二、教会方法,研究有序。在研究岩石时,黄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观察岩石,通过对某一块岩石的详细讲解,让学生具体了解了观察岩石的方法。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加强组内成员的讨论,并进行交流汇报一起完成岩石特点的实验表格。 | |||||||||||
组员签名 | 黄海龙、颜建军、 | 教研组长签名 | 黄海龙 | |||||||||
教导主任签名 | 徐晓英 |
课堂教学观察与思考
2020年12月21日(第十七周)
班级 | 四(2) | 学科 | 科学 | 教师 | 黄海龙 | |
教学内容 | 《常见的岩石》 | |||||
教学片断实录或观察记录 | 在认识常见的岩石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岩石?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生:海边、大山旁、湖底的山石……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真是见多识广,那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哪些地方还有岩石吧? 师生:湖底的珊瑚、沙漠中的岩石、河边的小石子、高山上的岩石……(出示幻灯片)。 师:这些地方的岩石不仅漂亮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呢。有大的、小的;红的、绿的、蓝的;长的、圆的… 师:其实,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 |||||
评
析 | 学生早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石头,所以四年级的孩子对岩石存在的地点、颜色、颗粒大小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其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对自然科学的事物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逐步学习岩石的知识。所以在认识常见的岩石开始阶段让学生直接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石头,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石头,引导学生认识到岩石到处都有,分布广泛,初步了解这些石头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