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程建设>>校本教研>>课堂研究>>文章内容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及评价表
发布时间:2021-01-1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黄海龙

课题

蜡烛的变化

_1_课时

主备人

戴龙新

教学

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课前准备

酚酞试剂、碱水、白醋、蜡烛,打火机、勺子、澄清石灰水、大烧杯、小烧杯、

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及修改

一、 魔术引入

1、出示三杯无色体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表演。

师:这个魔术神奇吗?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想知道原因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化。   (板书:变化)

2、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蜡烛)

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              (板书:蜡烛的)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一)加热蜡烛

1、谈话:你们知道蜡烛有哪些特点?(出示蜡烛)

2、生观察汇报。

3、生:(蜡烛是白色的,呈圆柱体。蜡烛由蜡油和中间的蜡芯构成。 蜡烛摸上去有一种滑滑的感觉。第一次闻上去没有什么味道,细细再闻的话,有一种说不出的味)

4、师:大家想一想,如果要让蜡烛发生变化,你有哪些方法? 

(切割、点燃、加热、……)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

(教师板书:切割、加热、点燃、……)

5、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蜡烛在切割、加热和点燃时有什么不同变化。

6、出示实验一(1、2、3、4) , 在实验时用到了哪些材料?要注意什么?

7、老师再温馨提示一下。

(1)让加热的蜡烛固定在桌上。

(2)切割小蜡块的时候不要割伤手。

(3)注意安全,不要让火烧到,不要让蜡油烫着

(4)实验时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

(5)实验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记录单1上的实验一部分。)

请同学们实验并及时完成记录单1上的实验一。

我们来比一比哪一小组观察时最仔细,同学合作最好,研究的最快。

10、师:蜡烛在切割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板书:外形

11、师:在加热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外形、状态)

12、师:点燃的蜡烛,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了呢?(板书:发光、发热、变短)

13、师:勺子底部出现了什么现象?(变黑了,是炭黑)(板书:碳)

        蜡烛点燃后的变短和切割后的变短一样么?哪儿不一样?

(切割没变,点燃变成烟)

(二)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

1、谈话:变短的蜡烛哪里去了呢,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

2、出示实验二图

(1)餐巾纸包住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要火焰有距离有现象产生时及时进行记录。

(2)取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3、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烧杯倾斜、烧杯在火焰上方、观察部位)

4、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5、汇报实验结果。

(1)有水雾出现,说明生成了……?(水)     (板书:水)

(2)澄清石灰水水滴变混浊。

什么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呢?(二氧化碳)(板书:二氧化碳

6、小结: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烛燃烧以后会产生哪些新的物质?

        ( 碳、水、二氧化碳)

这些是蜡烛本身具有的还是新产生的物质?(板书:新产生的物质)

哪蜡烛在切割、加热时有没有新物质产生?(板书:没有新物质产生)

7、师:想一想,切割、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都使蜡烛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何不同?

8、小结:切割和热,都没有新物质产生,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而燃烧不但有形态上的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请学生一起阅读书31页上面的内容。

9、过渡:我们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

一类是          另一类是         他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板书:形态的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0、想较准确的区分物质这两种变化的话,有些现象可以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

(出示颜色的变化、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

三、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

1、师提问:同学们能用刚学过的知识,来判断一下刚上课时老师表演的魔术属于

物质的哪类变化吗?(产生新物质变化)

           依据是什么?(颜色变化)

2、师追问:下面这些现象又属于哪一类变化呢?依据是什么?(出示)

面粉做成馒头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铁水变钢锭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请小组讨论,并记录在记录单2上。比比看哪一小组完成的最快。

3、展示交流结果。

4、总结:通过对这些物质变化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明物质变化有两类,

一类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四、生活拓展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变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由于时间有限,不能请同学们把书32页上的六个实验都做,只能每组选做两个实验进行探究,其余实验小组讨论完成,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2上。比一比哪一小组最先研究完。

2、讨论: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

五、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蜡烛发生的变化学习到了一些科学知识,其实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很多的变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体验科学的快乐。大家课后收集资料并进行观察实验,发现更多的物质变化。


切割   外形

加热   外形、状态        没有新物质产生     形态的变化

点燃   发光、发热、变短                                             

蜡烛的变化         

                                 新产生的物质     产生新物质变化

氧化碳                      

        

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仅仅形态改变的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通过探究蜡烛的各种变化,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掌握了不少科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对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课的教学意图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选择蜡烛为探究对象,是因为蜡烛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又会发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同时蜡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常见和便于准备的物质。

    本次教学活动我的教学特色主要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上,突出以下几点:

一、 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

在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魔术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观察酚酞溶液遇碱变红,又遇酸变无色的的变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 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这节课共有6个实验,内容多,活动量大,每一个实验我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在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已充分的展示和培养,体现了科学探究式学习不仅仅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感知与认识的过程。

三、科学探究中教师的引导、参与不容忽视 。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能够比较自主地设计出完整的实验方法,知道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但是在归纳整理方面还有难度,老师的引导就显得犹为重要。实验时,我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此时,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形成了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

四、将科学探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运用。

归纳概括出物质有两大类变化时,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物质发生了哪些变化?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探究活动非常有效,从自己设计方案到实验验证再到概括结论,整个探究过程完全是由学生进行。学生目标明确,分工合作,活动过程积极专注,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只是在其中适时地指导、点拨,或者给学生的解释和结论做一个科学的概括,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大的启示是: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估计上,我还有保守的心理,教学设计中的许多发挥学生学习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环节中,总担心难以实现。由于准备有些仓促,部分教学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还有待于进一步推敲和细化,相信学习的实效性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焦溪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

焦溪小学

姓名

戴龙新

班级

六(4

学科

科学

时间

2020.10.28

总分

90

课题

蜡烛的变化

等      级

评 价 指 标

分值

教学目标

8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

8

8

6

4

2

8

教学内容

8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8

8

6

4

2

8

教学策略与

方法

 

38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8

8

6

5

4

7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8

8

6

5

4

7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12

12

10

8

5

9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

10

10

8

6

4

9

教学

效果

22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和能力。

10

10

8

6

4

10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12

12

10

8

6

11

教师

素养

24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对教材资源有深度的挖掘、整体的把握、恰当的处理。

8

8

6

4

2

6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富有教学机智,能恰当的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6

6

5

4

3

5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6

6

5

4

3

6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

4

4

3

2

1

4

简评

生活中燃烧现象非常普遍,对于蜡烛学生也非常的熟悉。戴老师借助蜡烛受热融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与掌握。蜡烛在温度升高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蜡烛燃烧,可以照明,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但学生很少研究它变化中的奥秘,而本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加热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会产生新的物质,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的物质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它们的变化是各式各样的。。

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老师遵循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编排。本课的科学实验方法、实验探究技能的问题,是实现“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最重要的活动环节。

组员签名

黄海龙、颜建军、

教研组长签名

黄海龙

教导主任签名

晓英

课堂教学观察与思考

                                    20201020日(第周)

班级

六(2)

学科

科学

教师

戴龙新

教学内容

《蜡烛的变化》

教学片断实录或观察记录

第二个现象的汇报,因为有前一个对现象汇报的铺垫,

学生们对蜡烛受热现象的表述明显概括准确了很多。这是师生交流中,

教师的正确引导起到的作用。

燃烧

(8)教师提问:蜡烛燃烧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9)教师提问:蜡烛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变短了)

(10)教师追问:这个变短和切割后的变短一样么?哪儿不一样?那少的那部分到哪去了?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

(切割没变,点燃变成烟)

 

 

让学生注意到蜡烛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为以后用发光发热作为依据来判断化学变化打下基础。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产生了质疑——少的那部分哪去了?是真的消失了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并做出新的猜测,使学生们产生进一步实验的需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14011763号-8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