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
施教时间_2019、3、11___
课题 | 1、一切都在运动中 | 第一课时 | 主备人 | 戴龙新 | ||
教学 目标 | 1、描述物体的运动,初步建立参照物的概念。 2、巩固参照物概念,认识到参照物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3、一个拓展活动,巩固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 |||||
教学 重难点 | 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难点:理解“参照物”。 | |||||
课前准备 | ||||||
教学过程 | 媒体使用及修改 | |||||
一、 认识参照物 1、谈话:在我们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你知道哪些物体在我们周围运动着吗?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出示教材上的图,问: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两副图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怎么知道它在运动的? 观察并填写教材后面的记录表。 相互交流。 3、谈话:看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上,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的位置 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物体我们称之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看图讨论交流:你认为这副图中的运动物体是相对于哪个物体的?它的参照物是谁? 二、 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1、谈话:为什么确定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讨论交流: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你怎么知道汽车在前进? 活动:用滑板车代替行驶的汽车,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 2、讲述:如果你坐在一列告诉行驶的车厢里,一位旅客在列车车厢的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的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讨论并交流。 问:为什么两个人会有不同的感觉?这说明什么? 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必要的, 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讨论。 3、提问:坐在形式的汽车里的人动了没有?在上升的电梯上的人呢? 4、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明明是竹排在走,可人为什么会觉得青山在两岸走呢? 讨论回答。比较参照物的不同。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做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 三、 探究: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1、讨论并交流: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绝对不动或者静止的物体? 小结: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宇宙中不存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今天课堂上所研究的物体是否在运动,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而其中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小结: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地球表面的一切物体,宇宙中不存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今天课堂上所研究的物体是否在运动,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而其中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
在谈话、活动、讨论和结合实例中使学生认识到,判断物体运动要借助参照物。
在活动中使学生明白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研究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影响。
在讨论中使学生认识到没有绝对静止不动的物体,知道参照物对于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和快慢的决定性作用
| |||||
板 书 设 计 | ||||||
焦溪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 | 焦溪小学 | 姓名 | 戴龙新 | 班级 | 四(4) | |||||||
学科 | 科学 | 时间 | 2019.3.11 | 总分 | 90 | |||||||
课题 | 一切都在运动中 | 等 级 | 得 分 | |||||||||
评 价 指 标 | 分值 | 优 | 良 | 中 | 差 | |||||||
教学目标 8分 |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 | 8 | 8 | 6 | 4 | 2 | 8 | |||||
教学内容 8分 |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 8 | 8 | 6 | 4 | 2 | 8 | |||||
教学策略与 方法
38分 |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 8 | 8 | 6 | 5 | 4 | 7 | |||||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 8 | 8 | 6 | 5 | 4 | 7 | ||||||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 12 | 12 | 10 | 8 | 5 | 9 | ||||||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 | 10 | 10 | 8 | 6 | 4 | 9 | ||||||
教学 效果 22分 |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和能力。 | 10 | 10 | 8 | 6 | 4 | 10 | |||||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 12 | 12 | 10 | 8 | 6 | 11 | ||||||
教师 素养 24分 |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对教材资源有深度的挖掘、整体的把握、恰当的处理。 | 8 | 8 | 6 | 4 | 2 | 6 | |||||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富有教学机智,能恰当的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 6 | 6 | 5 | 4 | 3 | 5 | ||||||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 6 | 6 | 5 | 4 | 3 | 6 | ||||||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 | 4 | 4 | 3 | 2 | 1 | 4 | ||||||
简评 | 1、教学目标体现了全面、科学、灵活的原则。 2、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了科学性、基础性、可接受性,如:戴老师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适当的删减或补充易于学生接受的事例,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是离我们很远,他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就是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戴老师的课教学内容环节清晰,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衔接巧妙。 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今后一定要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定位准确,符合学生多元化需求,教学内容设计切实,符合学生认知现状,设计问题有思维含量,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
组员签名 | 黄海龙、颜建军、 | 教研组长签名 | 黄海龙 | |||||||||
教导主任签名 | 阚亚云 | |||||||||||
《一切都在运动中》教学反思
戴龙新
今天,我在四(4)班上了一节《一切都在运动中》的公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1课。苏教版教材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的理念。《一切都在运动中》是整个单元的总起,本课内容安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教材的编排呈现引导学生逐渐深化理解概念的特点,很有层次感。教材意图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 结合教材内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感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教学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为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我安排以下教学步骤: 一、 情景导入
二、 认识参照物 三、 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四、 认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五、 巩固练习 六、 总结 通过实际教学,本节课未能很好地实现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导入占用时间较多,没有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在对课本中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引导指向不明,用语拉杂。各环节教学不明晰,衔接不紧凑。 通过本节课的公开教学,我更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在以下方面加强学习提高: 一、 要加强课前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就是要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更多的思考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对学生原有知识要掌握,而不应该只停留在下载抄录别人的教案、课件。 二、 要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实际联系的分析运用。 知识源于生活,要深挖教材,将教材内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入课堂,这样的课,学生才会有兴趣,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书本知识。
课堂教学观察与思考
2019年 3月11 日(第三周)
班级 | 四(2) | 学科 | 科学 | 教师 | 戴龙新 | |
教学内容 | 《一切都在运动中》 | |||||
教学片断实录或观察记录 | 师: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呢?比如有一辆汽车,你说它是运动的呢还是不运动的呢? 生:我说它是运动的,因为汽车在地上走,所以它是运动的。 师:我说了汽车在地上开动了吗?我可没说啊。 生(改变主意):那它是不运动的。 师:那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汽车停在路上,所以它是不运动的。 师:我说了这辆汽车是停在路上的吗? 生:你好象是没有说。 师:那你们说这辆汽车到底是运动的呢还是不运动的啊? 生(十分疑惑):老师我们不能判断了,除非你能告诉我们这辆汽车在什么地方。 师:是的,单单就一个物体,我们是不能判断它是否运动的。因为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下面老师把这辆汽放到一定的环境中,请你再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段视频,一个为地上正在开的汽车,一个为停在路上的汽车。) 生:这下好判断多了,相对于树来说那辆汽车在运动,相对于地面来说那汽车没有运动。 教师小节: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比如:路上的汽车相对于树位置发生了变化;停在停车场上的汽车相对于地面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而我们必须找出来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参照物。
| |||||
评
析 | 让学生就单独的一辆汽车进行是否运动的判断,无论他们判断是否运动教师都给以反驳,利用他们的迷惑激发他们强烈的好知欲。在老师的双面反驳中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个无法判断的问题,这个问题缺少前提条件。很自然也很期待的引出书上的一个结论: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设计,条理清楚,学生容易接受。把很难解释的参照物的概念有趣地渗透给了学生。学生在感受到这个道理之后,在下面的活动中就会自觉地去寻找参照物,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比老师生硬的要求他们去做要好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