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辨析、资料的拓展,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决心。
3、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品质的能力。
4、引导学生阅读《史记》。
教学重难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融入置之度外的实现人生价值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板书:努力读书 四处游历 牢记嘱托 整理资料 忍辱负重 编写史书 耗尽心血 完成著作)
2、师:同学们课文内容温故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将品读文字,走近司马迁。
二、抓住“发愤”,品析文字,感受司马迁的形象。
1、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
学习任务: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学习提示:(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圈关键词,写写感受。(2)小组内交流分享,补充修改。(3)围绕一处准备全班分享。(时间安排?)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交流画出的词语句子,汇报体会。
师:哪一组全班分享,其它组认真倾听,及时补充。
(1)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说得真好。比较体会是一种理解方法。 司马迁在早年的游历中了解了很多社会现实不能真实地记录在史料中。他希望真实地反映历史,不虚美,不隐恶,写《史记》的决心已经早早地根植在他的心中。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司马迁?(有追求 勤奋努力)
(2)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师:这里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司马迁?(孝顺 执着)引读:每天忙着整理资料,这种投入,足以体现他的决心。) 他时刻记着父亲临终前这样对他说——所以每天忙着——
(3)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尽力克制”“埋在心底”“全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强迫自己忘却屈辱。“工整”感受到他已经坦然面对厄运,全身心投入到史书的编撰中。
师:你们理解的真好,克制悲愤、埋藏屈辱,工整记录,显示了著书的决心。能通过朗读传递你们的情感吗?
师:还有谁也愿意来读一读?这里你们看一个怎样的司马迁?(实事求是、忍辱负重、不屈不挠)
(4)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3年写作时间之长,53万字,内容丰富多,创作的艰辛,书的价值之大。)
(学生交流后)师:如果将这句话改成下面这样的写法呢?出示: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完成了《史记》的写作。
师:意思一样,效果差远了。看,几个数字、几个词语,彰显了写作的艰辛,史书的价值和地位。齐读这段话。
三、调动积累的语言,书面表达“发愤”
1、师:此时此刻,司马迁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更高大了。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这13年里,他是怎样做的呢?课文中没有具体描写。现在有个摄制组想拍摄司马迁发愤著书的镜头,你能展开想象,描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具体的情境吗?
出示:想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一个情境,写一段话。要求:(1)用上课文中的材料,也可以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好素材;(2)用上课文中学到的好词好句,也可以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3)注意用好词语、写好句子,突出司马迁的发愤精神。
(3)学生写作。
(4)交流。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在品读文字中感受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伟大的人格力量。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有人这样说: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无论是身体的摧残还是精神的伤害,这一切,都击不垮司马迁的信念,成就了伟大的巨著《史记》。书中的很多话其实我们早就耳熟能详。
3、出示书中名句。齐读。
师:我们读一读《史记》,相信会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作业
1、完成小练笔。
2、阅读《史记》的故事,进行讲故事比赛。
板书
努力读书 四处游历
牢记嘱托 整理资料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忍辱负重 编写史书
耗尽心血 完成著作)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课文写了司马迁受到各方影响,励志写史书,最后接受父亲临终嘱托,在受到酷刑屈辱之后,忍辱负重,用13年时间,写成史学巨著《史记》的事。
这篇课文已经教过多次,但一直以来都重点关注的时人物形象的认识。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有了新的变化。王容生先生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那课文教什么呢?课文的题目清晰明了地展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凸显出主要的人物精神。其中的“发愤”是司马迁人格精神最最充分的体现。所以我在课文的教学中,抓住“发愤”二字,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词意,在不断深华的情感中通过朗读,感悟“发愤”的内涵,体会司马迁这个人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人生而为人,远大理想的精神品质。
上课之前,我寻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教学做准备。课堂上,我抓住一个问题,对全文进行剖析:课文从哪些地方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
学生通过阅读找到第一个:四处游历。为什么呢?其原因就是司马迁受到母亲河的熏陶;从小受到历史故事的感染;成长过程中又受到父亲的影响。这个时候适时引导学生谈谈司马迁游历的地方,提升认识,感受那个求真务实的司马迁。
学生找到第二个:关注司马迁父亲临终的嘱托,通过朗读和情境的创设感受司马迁的父亲的临终嘱托在司马迁心中的分量。
第三处是最突出的,酷刑后忍辱负重写书。我紧紧抓住“发愤”这个中心词,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临终嘱托,体悟后来“飞来横祸”之时的奇耻大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此的“悲愤交加”,几乎想“了此残生”,但却仍旧坚持下来了,仍旧忍辱苟活,只为了能完成《史记》,这就叫“发愤”!
以上都时直接描写,最后对于著作的描述则是侧面烘托人物的韧劲,通过辨析的方式,感受数字背后的魅力,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讲究。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首先是利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及时从同伴身上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其次交流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及时引导,提升学生的认识和鉴赏能力。课堂上,学生不是和文本站在对立面,用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去思考,而是结合资料,多元理解,和司马迁一起,设身处地的体会“发愤”。
最后安排的是想象写话司马迁发愤写书的情景,一来时让学生融合课内课外的内容,二是进行语言的训练。但心中仍有一种为写作而写作的矛盾。以读促写,这篇课文写的点是什么?怎样是高效?在未来的教学中还要继续努力。
韩红艳:
本课时的教学,翟老师意在让学生抓住“发愤”二字,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理解词意,在不断深华的情感中通过朗读,感悟“发愤”的内涵,体会司马迁这个人物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远大理想的精神品质。为了达成上述教学目标,翟老师先是出示学习任务与学习提示,然后让学生先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从这样的交流程序来看,学生有足够思考的时间,有互相探讨的时间。这样的交流就是一种互补,一种提升。最后翟老师安排了想象写话:司马迁发愤写书的情景。这样一来,学生融合课内课外的内容,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发展了语文能力。
黄丽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人物形象必然是研究重点,但人物形象的凸显必然离不开文中事件的描述。因此与其空洞的总结人物形象,不如带着学生边读边悟,不仅领略人物魅力,更重要的是关注作者是怎样将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我想这也是翟老师的教学目标。于是,课上她紧扣“发愤”二字,以大问题:课文从哪些地方体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继而层层深入研读文本。几个事件学生能轻而易举的找到,翟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事件中一些关键词语的使用,如“嘱托、游历、埋在心底”等等,通过换词对比的形式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准,自然,人物形象通过这些凝练的用词也自然而然的浮现于学生面前。但其实我觉得文中作者的语言妙处绝不止这一处,比如历史人物如何选材,选材后怎样安排等也值得推敲。
周晓达:
翟老师的课堂围绕发愤二字展开,紧扣发愤二字,注重方法的指导。在导入时,翟老师指导学生联系课文,与发奋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发愤是一种精神,为下文分析课文内容做铺垫。在指导学生品词析句时翟老师紧抓关键词,挖掘关键词背后的含义,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然后总结方法,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语用性。在教学时,以大问题“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为主线,让学生充分挖掘体会,充分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到最后的想象写话,更是以读促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意识。总之,这节课以教方法,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更显探究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