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施教时间_2018、9、20_
课题 | 槐乡五月 | 第_1_课时 | 主备人 | 孙远 | ||
教学 目标 | 1.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体会槐花的多、美、香 | |||||
教学 重难点 | 感受怀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体会槐花的多、美、香 | |||||
课前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及修改 | |||||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让大家回家了解一种花,并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下,哪位同学先来? 师:原来花不仅可以用来欣赏,还能用来泡茶喝,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花还可以用来蒸饭吃呢! 出示:“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指生读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这种花就是槐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槐花有关的课文——槐乡五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并找一找概括槐乡五月的句子。 2.出示词语: 山山洼洼 坡坡岗岗 白茫茫 白生生 香喷喷 喜盈盈 (1)观察这些词语,有什么特征:AABB、ABB式。再说几个这类词语。 (2)理解“白茫茫”“白生生” ①“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结合图片理解白茫茫。看:这就是怀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远远望去,给你什么感觉?(生:大片大片的白,一望无边的白)所以白茫茫的意思就是:一望无边的白。 ②“孩子们跑来了,篮儿跨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结合图片理解白生生。师:这里的白生生形容的什么?(篮子里的槐花)这里还是一望无边的白吗?而是—— 出示两幅槐花的图片,形成对比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里有两幅槐花图,你想用白生生来形容哪幅图中的槐花呢?为什么?第一幅图中的槐花不仅白,看起来还很嫩。所以白生生还指非常鲜嫩的白。 总结:那我可以把这两个词语换成雪白吗?为什么?同样是描写白的词语,用上叠词,更能感受到它的形态和程度。这就是叠词的魅力所在。 3.理清文脉 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槐乡五月?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哪里介绍了槐花飘香?(第1自然段)哪里介绍了槐乡的孩子呢?(第2.3自然段)板书:槐花 槐乡孩子 三.精读课文,感受槐花的多、美、香 过渡:为什么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呢?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一小节,找到描写槐花的句子,并挑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说下你喜欢的原因。 2.讨论交流 (1)“槐香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槐花比作瑞雪,写出了槐花的洁白无瑕;从“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白茫茫”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槐花的多。(板书:多) (2)“有的槐花抱在一起,……;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 两个比喻句,观察角度不同,远看和近看,分别把抱在一起的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把挂满枝头的槐花比作小辫儿。写出了槐花的形态可爱。(板书:美) 仿写。出示槐花图片,请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描写槐花。 有的槐花_,近看_;有的槐花_,远看_。 (3)“嗡嗡嗡……满足。” 这里写出了槐花的?——香,把小蜜蜂和孩子们都引来了。侧面描写。(板书:香) 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被吸引来了。 换个句式再读: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两句话前后对的很整齐,老师把这一部分变了下形式,它就变成了一首小诗,让我们感受一下诗的韵味。齐读: “嗡嗡嗡……” “啪啪啪……” 小蜜蜂飞来了, 孩子们跑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篮儿跨走白生生的槐花, 酿出了甜的蜜。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4)“中午……香海中了。” “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正面描写槐花的香。 感受“清香、醇香、浓香”的区别(这三个香一个比一个香,一个比一个浓) 指生读。 3.总结 第一小节写了槐花的——多、美、香,重点写了——香。所以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平时写作时,也要注意详略结合。为什么五月的槐乡孩子的季节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培养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一段文字的能力。
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是课后的一道习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这种题目,很是茫然。所以要从意思入手,把词语带入语境中,结合图片理解叠词的意思,再用替换的方法,来感受叠词的魅力。
| |||||
板 书 设 计 |
26.槐乡五月 槐花 槐乡孩子 多 美 香
|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文章写花又写人,花与人交织在一起,使花美人更美的主题自然生发开去。课文的语言如诗般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统领全文。这句话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和基调。整个教学我就围绕这句话来铺展。整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第二部分,以朗读感悟为主,感受槐乡槐花的美。
1.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导学生扣词扣句的感悟、推敲,以悟促读,品味语言美,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了几处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及推敲:
(1)“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两句比喻句勾勒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美的,如果让学生纯粹地从读文感悟,是很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这种美,图文对照学习是一个途径。此外我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训练:“这是作者眼中的槐花,你眼中的槐花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呢?(观察槐花)让我们也来说一说。练习句式:有的槐花_,近看_;有的槐花_,远看_。
(2)“‘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将这种语言美、文字美积淀以外,我又让学生想一想,槐花的香还把哪些动物吸引来了,它们又是怎么做的,模仿文章句式说一说。
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感悟槐花的美、槐花的香,让学生从课文生发开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听弦外之音,会言外之意。
(3)对于语言文字的推敲我更是不放松,如“清香、醇香、浓香”“香海”“浸”这个词的理解。我努力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并通过朗读,使学生意识到这些词形象地写出了槐花的香味,整个槐乡芳香四溢。并让学生体会“清香、醇香、浓香”的区别。
2.多媒体成功辅助教学。
本课教学时,我制作了简单实用的PPT文稿。每一张文稿都成功地给予学生直观的图片、优美的文字、鲜明的感受,丰富了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眼界,让学生更贴切地感受槐乡的美景。
本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因为自己不够沉稳,整节课显得有些急急忙忙,指导朗读上不够到位,小组讨论成效不高。但是我想,只要能正视这些不足,就会有不断追求完美的进步。
焦溪小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 | 焦溪小学 | 姓名 | 孙远 | 班级 | 三(4) | |||||||
学科 | 语文 | 时间 | 2019、6、5 | 总分 | 91 | |||||||
课题 | 《槐乡五月》 | 等 级 | 得 分 | |||||||||
评 价 指 标 | 分值 | 优 | 良 | 中 | 差 | |||||||
教学目标 8分 |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多元化。 | 8 | 8 | 6 | 4 | 2 | 8 | |||||
教学内容 8分 |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易适度,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 8 | 8 | 6 | 4 | 2 | 8 | |||||
教学策略与 方法
38分 | 围绕目标创设灵活的、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境、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 8 | 8 | 6 | 5 | 4 | 8 | |||||
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 | 8 | 8 | 6 | 5 | 4 | 6 | ||||||
学生认真参与学习、评价活动,积极思维,敢于表达和质疑。 | 12 | 12 | 10 | 8 | 5 | 10 | ||||||
根据教学实际选用恰当的教法,为学生的学习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学习资源。 | 10 | 10 | 8 | 6 | 4 | 10 | ||||||
教学 效果 22分 | 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在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方面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和能力。 | 10 | 10 | 8 | 6 | 4 | 8 | |||||
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 12 | 12 | 10 | 8 | 6 | 10 | ||||||
教师 素养 24分 | 正确把握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对教材资源有深度的挖掘、整体的把握、恰当的处理。 | 8 | 8 | 6 | 4 | 2 | 8 | |||||
有较为丰富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富有教学机智,能恰当的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 6 | 6 | 5 | 4 | 3 | 5 | ||||||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应用适时适度,操作规范熟练。 | 6 | 6 | 5 | 4 | 3 | 6 | ||||||
语言准确、有感染力,板书工整、合理 | 4 | 4 | 3 | 2 | 1 | 4 | ||||||
简评 | 理清文章脉络,是第一课时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初读时就提出要求:找一找概括槐乡五月的句子。本文的叠词很多,为了让学生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孙老师着重讲了“白生生”和“白茫茫”,带入文中语境,结合插图理解他们的意思与表达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进而知道文章第一自然段写的槐花飘香,二三自然段写的槐乡孩子。在赏析第一自然段槐花飘香时,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 做到了读写结合,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通过合理有效的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 |||||||||||
组员签名 | 顾惠萍 是晓芬 顾冬秀 丁雨莲 朱晓英 钱宇红 朱嘉文 吴亚芬 马丽亚 刘建娣 孙远 顾春明 翟晓丽 顾晓岚 金卓越 牟文娟 周晓达 翟彩虹 韩红艳 刘丹 莫燕月 顾亚健 黄丽丹 张叶 | 教研组长签名 | 韩红艳 翟晓丽 | |||||||||
教导主任签名 | 牟文娟 |
翟晓丽:本文的叠词很多,为了让学生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孙老师着重讲了“白生生”和“白茫茫”,带入文中语境,结合插图理解他们的意思与表达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进而知道文章第一自然段写的槐花飘香,二三自然段写的槐乡孩子。在赏析第一自然段槐花飘香时,创设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做到了读写结合,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通过合理有效的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黄丽丹:孙老师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完成两大任务,一是字词教学,孙老师主要采用词串的形式,从形式、意义两方面关注文中生词的共同点,从而有侧重点的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词语本身的意义,还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如在教学“白茫茫、白生生”两词时,教师用图片帮助理解之后,还让学生练习说话,寻找生活中与之相符的情境,从而真正内化词语的内涵。第二大任务则是理清文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概括槐乡五月”的句子及文章的中心句,帮助孩子明确本文重点描述两样事物,即槐花、槐乡孩子,然后分别找到两者相对应的小节,文章脉络也就很清晰的摆在大家眼前了。我觉得结束这一环节时,教师可适当总结“通过找中心句理清文章结构”这一学文方法的话,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会不会收获更丰呢?
顾春明:
1.词汇的学习,体现方法的指导。第一课时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词语,孙老师注重方法的指导,在学习时首先出示一组叠词,在分析完成叠词的构成形式后,重点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和词与词之间的差别,如“白茫茫”与“白生生”,通过代入句子,出示图片比较两个词之间的差别,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这种形象直观的对比,很好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间接地帮助了理解句子,体会意境。
2.欣赏优美的句子,感受美的意境,创造美的句式。美是用来体验的,文章中两句描写槐花美的句子是教学的难点,槐花的美体现在哪里,孙老师带着学生进行分析体悟,从事物特点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再到句子的仿写,完成了知道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整个课堂在娓娓道来中行进。
周晓达:
1. 紧抓三年级的字词学习任务。孙老师在设计字词教学时,能够抓住字词的特点,ABB、AABB式的叠词,让学生先找出规律,然后再结合图片对词语进行理解。这样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降低的词语理解的难度,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词语。
2. 抓重点语句,感受语句的美感。这是一篇写槐花的课文,槐花的美丽,清香,还有小朋友的快乐。本节课,孙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到槐乡的美丽,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又通过说话练习进一步展开想象,进一步感受到槐乡的美,在孩子的心里种下美的种子。
3. 学生预习工作充分。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同学其实都预习得很充分,对于一些字词的理解,都提前去找到了解释,可见平时的常规抓得很扎实。
马丽亚: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字词的品味、推敲。引导学生扣词扣句地感悟、推敲,正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孙老师执教的《槐乡五月》文章语言优美,叠词使用较多,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孙老师还借助课件区别比较“白茫茫和白生生”帮助学生去感受,领悟文字的精确使用,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在本课中,老师多次多形式地组织学生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
韩红艳:
作为第一课,孙老师注重生字新词的教学。教学时,采用词串的方式进行。每一组词串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是AABB的形式,有的是ABB的形式,易于帮助学生积累。同时,在会读明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积累,进行说话练习,做到了提升。疏通文脉也是第一课时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孙老师先让学生找概括槐乡五月的句子,再找描写槐乡、孩子的小节。这样一来,清晰的文脉呈现在孩子的眼前。在教学第一段时,孙老师创设了与文本一致的情境,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并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感受到槐乡的美,又培养了孩子的语文能力。
朱晓英:
本课文字叙述生动优美,但三年级孩子年龄小,不一定能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孙老师就抓住了文本中大量运用叠词这一特点进行感悟。叠词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一二年级早已接触,对它所表达的意义也是清楚的。当孙老师出示这些叠词时,其实孩子脑海中已有了一些具体的画面,当把这些叠词放进句中,孩子脑海浮现的画面更加形象了。
张叶:
课程伊始,教师就以花不仅可以用来欣赏,还能用来泡茶喝,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花还可以用来蒸饭吃呢!这样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阅读期待,调动学习兴趣。其中词语的教学有特色是本节课的亮点。“白茫茫”一词学生知道是“ABB”类型的词语,教师拓展了一下这是叠词,如“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香喷喷”“傻乎乎”等。这种类型的词语让人读着有不同的感受。就如“白茫茫”这个词,它体现了槐花之多。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妙处。同时教师还善于启发学生说话。两个比喻句,观察角度不同,远看和近看,分别把抱在一起的槐花比作玉雕的圆球,把挂满枝头的槐花比作小辫儿。写出了槐花的形态可爱。仿写,出示槐花图片,请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描写槐花,有的槐花_,近看_;有的槐花_,远看_。把语言文字的教学与写作训练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丁雨莲:
1. 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课前让学生回家了解一种花,并试着用一句话来简单介绍。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回归语文“说”的本质,并由此进入新课《槐香五月》的学习,自然顺畅。
2. 结合语境,反复比较。在学习“白茫茫”、“白生生”时,教师没有简单地用词典中的解释来走过场,而是借助图片、通过朗读与反复比较,来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体悟词语的微妙区别。“白茫茫”是“一望无际的白”,“白生生”是“非常鲜嫩的白”。再通过换词比较,来体会叠词的形态美与音韵美。
3. 由读到写,体悟表达。在体会槐花多、美、香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悟,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引导他们关注文本生动的表达方式。比如,抓住“有的槐花抱在一起……”的比喻句,体会槐花形态的可爱,体会“由远及近”的观察方法,不仅让学生懂得“写了什么”,更学会了“怎么写的”,有效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最有意思的是将文本内容改编成一首小诗,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的韵味,品悟槐花的香、美,令人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