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教学常规,优化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
(课题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
一、研究背景
教学常规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要求,是学校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制度,它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区、市教育部门出台了多种学科教学建议、教学常规要求等规范,老师们在执行方面比较自觉,但我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过分关注了教学方法、手段的新颖,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教学常规,在教学常规有效性的问题上存在着误区。教师的不少行为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消极作用。一部分教师备课就是抄教案,根本谈不上教材的研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的分析,缺乏课程意识,“以教材为中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目标成了纸上谈兵;课堂上,看上去热热闹闹,实质学生的个体参与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在教学中还存在重视寻求合作、探究的形式,却忽视其深层的、本质的内涵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一部分老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把课堂管理理解为严肃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秩序的一般行为,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课外的作业布置、批改机械化,在有效性方面有所欠缺等等。正因为对教学常规执行的偏离,就出现了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或进步,造成课堂低效、微效,甚至是无效。
另外,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进行教学常规管理的认识和实施方面,也在误区:一是认为规矩越多越好。学校关于教学常规的管理规定很多,教师忙于应对,有的常规成了“本子上的常规”;二是认为规矩越统一越好。许多教学常规要求没有因“师”而异,因“班”而异,而是一刀切,整齐划一。这样的常规,不仅不适应每个班级的学情,而且严重制约了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因此,要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实施新课程在改善教学模式、方法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学常规的重建,要关注教学常规的有效性,不能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作业布置和批改、考试与评价等环节上,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呢?哪些策略方法,既体现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又在实践中行之有效,能有效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呢?在重建教学常规的同时,对于构成教学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如何开展?基于以上思考,我校拟订了“重建教学常规,优化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教学常规,顾名思义就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教学常规是实施教学过程管理的制度和规范,是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重建教学常规,是指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既有的教学常规进行改进及创新。
优化:是指一种科学的有效的选择方法,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能获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方法,教学行为优化的内涵是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高效性和规范性的问题。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
优化教学行为就是指在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理论的指导下,减少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行为,实现学生更快更好发展的努力过程。
2、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制定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合本校的教学常规,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通过研究和实践,促使教师将课改理念真正落实为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并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3)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4)通过研究和实践,提高办学水平,促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对当前小学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分析及反思。通过此调查获得的教学常规的现状资料,特别是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合的现状,进而为重建新的教学常规方法提供科学的、有针对性的事实依据。
2、研究制订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合本校的教学常规。
(1)关于备课。以“研读教材、研究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为重点,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集体备课,同时也注意和个人备课相结合,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2)关于课堂教学。重视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课堂观察与思考”、“课堂教学与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关于作业。按照新课程目标要求来进行作业设计,充分体现为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重视课外作业的延伸,做到和生活联系,增强实践性和个性化。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
(4)关于考核与评价。力求做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3、建构落实教学常规,优化教学行为的工作机制。
(1)深入分析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的利与弊,改变现行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民主科学、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
(2)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执行教学常规的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和控制作用。我们将基于对传统考评制度的反思,重建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一是充分利用原有的行之有效的评价形式,二是探索以“弹性人本管理,软性综合评”为特色的发展性评价机制,三是以定期考核和平进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和问卷调查相结合,增强评价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建立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实施水平的操作体系。通过学习、交流、总结、实践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以提高制度实施的质量。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形成教师高效的教学行为。
(2)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文献研究法:阅读、研究、分析关于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指导课题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
⑷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⑸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段等进行个案研究,从中提炼出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或品质.
五、保障措施
1、专家指导。对于本课题研究邀请区教研室专家进行指导。
2、组织机制保证。由校长室、教科室成员组成课题研究领导与管理小组,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3、研究队伍保证. 课题组核心人员,都在着主持区级以上课题的经验,所主持的课题均在区以上获奖。他们理念新颖,科研能力强,对教育教学有其独到的见解,有着很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学校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在“十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校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科研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们将把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队伍,定期参加理论学习、课堂观察与反思、教学研讨等活动,将学、思、教、研融于一体,将课题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4、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投入课题研究,为研究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良好的氛围。
六、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08年11月—2009年7月)
1、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认真学习理论,转变观念。
2、开展教师执行教学常规及教学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对本课题进行论证。
3、请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和论证,完成课题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2009年9月—2011年7月)
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每学期认真做好一次总结,在阶段性总结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并及时发现典型,采用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组织推广,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 (2011年8月—2011年12月)
整理研究标材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请上级专家进行成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