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视窗>>科研动态>>文章内容
课外阅读课题设计0902
发布时间:2009-03-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佚名

有效开展童书阅读,提升小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

课题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

一、课题提出背景、价值

小学母语教育是有计划的母语教育的起始阶段,它担负着语言习得和精神培育的双重功能,在塑造未来公民的工程中是一项奠基工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视听媒体的兴起和互动网络的普及,在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构筑的声光世界中,孩子们与书本的距离越来越远,各国普遍发现学生的读写能力下降。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经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和习作学习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读写结合是苏教版教材教学的重要理念。

令人瞩目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亲近母语实验,以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为理念,以倡导儿童阅读、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书香社会为宗旨,以建设优质保量的儿童阅读课程为目标,以建设书香校园为重点,率先在扬州和实验学校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全方位推广班级读书会教师读书会”“亲子共读”“社区读书会,在全国形成了较大影响。

目前,许多学校都将读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与写作不可分割的关系,认为丰富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我校也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关注生命成长”的校本课题,编写了《读书吧》校本教材。现如今,学校的阅读氛围也较为浓厚,有一批骨干教师投身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就在于将童书阅读与习作指导有效结合,形成自主而积极的阅读童书的态度,养成良好的阅读童书的习惯,以期能找到一把提升语文阅读和习作效率的,对学生行成有效积累,并逐步形成能力的金钥匙。整个过程中,重点将致力于童书阅读指导课课型的研究,多种童书阅读形式的研究和在童书阅读中提升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策略的研究和以读促写的习作指导与评讲研究。研究中尽力去除童书阅读的功利痕迹,努力实现自由主动阅读,享受阅读幸福的理想境界,在轻松快乐的读写结合训练中,让经典童书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概念界定、理论假设

1、概念界定

童书:童书有两种概念,一是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图书;二是并非专门为儿童编写而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本课题指后者,范围比较宽泛。

2、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通过博览、诵读、精思、背诵,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滋养,具备较扎实的阅读习作功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积累水平,必须从抓学生的阅读量入手,从抓学生的语言积累入手。

3、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容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童书阅读指导课和各种阅读活动,应充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读书,在学生中形成读书热潮,体验读书的快乐,然后慢慢地养成阅读的习惯,实现孩子的自由阅读,主动阅读。

4、优秀的童书,如绘本、小说等,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启迪儿童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想象,高尚儿童的情操,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世界,点亮儿童的童年。在长期的童书阅读过程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吸收文化,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自己的读写能力。

三、研究对象、目标

以我校学生为对象,采用个案研究和实验班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通过阅读指导课的开设和实施,进行课外阅读的引导,并在阅读和习作的实践中,打造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习作能力。

具体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调查了解当前小学生的童书阅读的基本情况和习作的基本能力;

2、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童书阅读指导,探索课内外衔接的实践方式;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把握读写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打造书香校园;

4、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将阅读和习作紧密结合的有效策略,在阅读中提高习作能力,在习作中增强阅读能力;

5、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发现和开发学生们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指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6、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研究的标准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国文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组织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

3、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4、效果对比法。将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5、调查法: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要让学校其他教师也参与到研究中,并定时调查,记录每个人的研究过程,研究情况,收集一些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亲自实践、总结。

6、本课题采用总课题带子课题的形式运作。在各年级段确定子课题群,报领子课题,专人负责完成子课题研究方案并组织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在规定时间完成结束,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

五、研究内容

1、课外阅读教材选用的标准和阅读目标的定位的研究

研究各年级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阅读需要,研究选用读物本身的内在价值,是否能给读者带来理智的快乐、思维的乐趣、精神的愉悦、审美的享受,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与目标。

2、课外阅读指导课的课型及实施模式的研究

课外童书阅读指导课对于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童书阅读效率来说非常重要。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自学形成自能读书能力和习惯的过程。课外童书阅读指导课有很多类型,如读物推荐课  阅读方法指导课  读物欣赏课,读写点拨课、汇报交流课等。将着力研究各种课型的特点,探索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课型模式,寻求不同的阅读指导课与学生阅读习作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在多样阅读中逐步让学生乐于表达,学会个性表达,富于想象与创造力的表达。

3、阅读与生活融合的方式、策略、组织和管理的研究

在生活中读书,在读书中生活,将生活与童书阅读整合,通过各种生活化阅读形式,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享受阅读快乐。学习并研究建设书香校园、班级读书会、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的阅读方式策略及其组织管理模式,形成本校本班特色。

4、学生习作指导、评讲课组织与实施

习作训练与阅读结合,做到读写一体、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实用性的习作训练方法;只要阅读能引起学生共鸣,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一练。学习并探索以读促写,寻找童书阅读与习作训练的结合点,或作者情感、表达形式、谋篇布局,或学习并研究读后如何引导学生写句、写段、写篇,引导学生在典型处模仿写、在简略处扩展写、在可变处变换写、空白处补充写等,研究“智能迁移型”习作指导课模式策略。重视并研究习作评讲,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通过自主、互动、启发式评讲,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欲望,促进学生作文素质可持续发展。

5、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标准的构建和实施

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基本要求,从阅读方式、阅读策略、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等方面建构各学年段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标准,并依据此标准设计各年级段学生阅读行为调查问卷,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课题实验前后学生阅读能力的变化,调整课题实验的内容方法等,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6、学生习作评价标准的构建和实施。

习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衡量语文能力重要的客观尺度,也是评价此课题研究是否取得实效的一个尺度。然而,它又是最难客观评价的内容之一。学习并研究学生习作能力的构成要素、性质特点,探索符合各年级段学生特点的评价要点、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力求达到客观评价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并依此,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跟踪测评,了解课题实验前后学生习作能力的变化,调整课题实验的内容方法,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六、子课题设置及研究要点、方法指南

1、《正确选择小学生课外读物的研究》

此子课题研究可参照如下要点:

1)农村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与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2)不同年龄段学生适合的经典优秀读物推荐

3)由教师推荐到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指导策略研究

4)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参照标准制定

此子课题可采用问卷调查、理论文献学习、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研究初期可以在校学生为主,调查农村小学生课外读物选择与阅读的现状,分析其阅读需求;中期学习相关理论文献,结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依据调查结果,制定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读物推荐标准并推荐读物。后期则着力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读物的方法,逐步由教师推荐过渡到学生自主选择。

2、《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指导课型模式策略的研究》

此子课题研究可参照如下要点:

1)精品鉴赏课课型及模式策略的研究

2)交流汇报课课型及模式策略的研究

3)读物推荐课课型及模式策略的研究

4)阅读指导课课型及模式策略的研究

5)绘本讲述课课型及模式策略的研究

6)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不同课型的研究

此子课题主要可采用文献资料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交流总结、效果对比等方法进行研究。初期大量学习理论文献,了解他人已有研究成果,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或专家进行讲座培训。中期则结合校本教材,研究各种课型的结构模式及指导策略,有效发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作用,使学生爱上课外阅读,学会课外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进行课外阅读。后期,有必要对前期的一系列研究进行总结,并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特点,确定各年级主要课型,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形成优秀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集。

3、《课外阅读与生活自然融合的活动方式、策略的研究》

此子课题研究可参照如下要点:

1)各具特色班级读书会的建设策略、组织管理的研究

2)开展多种形式亲子共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的研究

3)合理安排时间内容,进行短时诵读积累(如晨诵、午读、暮醒)的研究

4)师生共读(如大声为学生读书)方式策略的研究

此子课题研究旨在打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班级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爱上读书,自觉自由地读书。研究初期应对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班级阅读环境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继而通过学习他人已有研究成果,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实验班跟踪实验研究等方式,构建班级读书会,进行亲子共读等各种生活化课外阅读活动,探索有效的组织管理操作策略,在适合孩子又让孩子喜欢的氛围中,让孩子爱上阅读,用书香守护孩子的童年。最后依据《小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标准》的前后对照,检测活动的效果。

4、《提高“智能迁移型”习作指导课、评讲课有效性的研究》

此子课题研究可参照如下要点:

1)各种类型课外阅读指导课与习作训练结合点的探索研究

2)“智能迁移型”习作指导课模式及提高其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3)扎实有效的作文评讲课模式策略的研究

此子课题侧重于以读促写的“智能迁移型”习作指导课的研究探索。实验研究初始,可依据《小学生习作评价标准》对学生习作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中期主要通过课堂实践,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与第2子课题组相互交流,探索各课外阅读指导课型与习作训练的结合点,探索智能迁移型习作指导课的模式策略,探索此类作文评讲课的模式策略,后期则总结研究成果,形成优秀教案集,并依据《小学生习作评价标准》检测实验效果。

六、实验研究具体安排

本课题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 ,在每一阶段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验的效度。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阶段实施研究的侧重点。预期分三个阶段加以实施:

1、前期研究

时间:2009.12009.3

设计和申报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子课题组

2、中期研究

时间:2009.3—2011.1

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方案,按方案实施研究。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做好平时的资料积累,协调有关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3、后期研究

时间:2011.12011.7

总结提炼研究经验,确认课题研究价值,发挥课题研究效益。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接受成果鉴定。

七、保证措施

课题组正副组长曾主持并参与过省教育学会课题《创建学校美育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江苏省教研室课题《开发和利用学生课程资源,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研究》、《常州市级课题《当代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研究和实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常州市青年教师招标课题《五重并举,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武进区级课题《加强数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实施,其中三项课题分别被常州市评为“九五”期间课题研究一、二等奖,具有较高的组织和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其它课题组成员也参加了相关课题的研究实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参加教科研的强烈欲望,也具备参加教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学校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区教科研先进学校。另外,随着现代化教育工程的实施,我们学校无论在硬件建设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都已达到区教育局提出的规定标准,还有一支思想观念新、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全体师生认真教学,相互尊重,已初步形成了健康向上的校园风尚。通过课题研究,我校已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呈现了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良好势头。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活动能力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并且,学校近两年来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建设,教师与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都较以往高得多,课外阅读氛围较好。同时,学校全体领导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均予以大力支持。鉴于以上良好的主、客观条件,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来实施《有效开展童书阅读,提升小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

八、成果预设

1、总课题、子课题研究总结、研究报告

2、优秀教案集

3、优秀习作集

4、《焦溪小学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标准》

5、《焦溪小学学生习作能力评价标准》

6、《焦溪小学学生优秀读物推荐目录》

7、焦溪小学校本教材《读书吧》编写修缮定稿

8、优秀论文集

9、优秀教学案例、反思集

10、其它

九、研究人员构成

姓名

学历

职称

职务

年龄

课题组承担职责

陆荷芳

本科

中高

副校长

41

课题组负责人、组长、实验教师

牟文娟

本科

小高

教科室副主任

32

副组长、撰写实验方案、实验教师

庄彩华

本科

小高

教师

35

副组长、子课题组长、实验教师

李春英

本科

小高

教师

32

子课题组长、实验教师

朱晓英

本科

小高

教师

37

子课题组长、实验教师

顾春明

大专

小高

教师

33

子课题组长、实验教师

吴亚芬

中专

 

教师

30

实验教师

顾秋亚

高中

 

教师

47

实验教师

顾冬秀

本科

小一

教师

29

实验教师

马丽亚

本科

小高

教师

34

实验教师

顾惠平

初中

 

教师

33

实验教师

费曼华

中师

 

教师

49

实验教师

是晓芬

大专

 

教师

29

实验教师

韩红艳

本科

小高

教师

37

实验教师

顾亚健

大专

小一

教师

39

实验教师

顾琴娣

大专

小一

教师

50

实验教师

翟晓丽

本科

小高

教师

33

实验教师

 

本科

小一

教师

31

实验教师

莫燕月

本科

小高

教师

32

实验教师

顾晓岚

本科

小高

德育办主任

36

实验教师

 

本科

小一

教师

33

实验教师

翟彩虹

本科

小高

教师

33

实验教师

刘建娣

大专

小高

教师

36

实验教师

承志英

中师

小高

教师

48

实验教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14011763号-8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