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对外开放的春天。在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入WTO后,我国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一、 从开放到融合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间的交往和联系,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至全面开放、由互通有无的贸易交流到经济生活全方位交流的整体融合过程。
1、窗口开发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直到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出口特区的建立,我国经济的开放实质上处于一个窗口开放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基本上只有通过香港和澳门两个自由港进行有限的对外交流。可以说,在窗口开放阶段,中国经济和外部经济是隔离的。在这一时期,对外经济交流的货物贸易规模较少,服务贸易更是接近无。
2、门户开放阶段
1979年中央决定,可以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发展出口商品生产。中央举办特区的目的,是要通过拓展出口贸易,发挥特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开放的基地等经济生活当中的多方面作用。
3、全面开放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形成了“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面对外开放格局。
4、整体融入阶段
加入WTO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走向产业的全方位开放。由产品和市场的开放扩大至规则的开放,由单向的开放发展到双向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得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特征日益明显,商品市场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都达到了世界较高水平。
二、 经济特区的成就
经济特区,是国家根据经济开放性的需要,选定一些具有对外经济往来条件优越的地方,给予特殊的政策,以利于对外开放和带动国内经济进步的特别经济区。在世界经济越来越频繁的交往中,我国顺应历史潮流,于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建省,开始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大步伐,走着一条更为艰辛,也更为辉煌的特区之路。二三十年的努力与实践,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从小到大,由出口特区、出口加工区到综合型多功能形态形成的发展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