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经济整体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世界各国在一个新的角度上审视这个新兴的大国,而中国,也在不断向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在全球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比较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它将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纳入整个世界的坐标,使我们冷静地判断出中国经济中的准确位置;另一方面,这类比较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好地汲取别国经验,不断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的比较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30年(1949—1978)的经济成就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也许更能体现相同或相近条件下各个国家的进步程度。关于在中国经济取得的重大进步,我们也可以通过国际、国别比较进一步确认。这里我们分别以和国情与中国相近的印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比较对象。
1、与同时期印度经济的比较
作为新中国起点的工农业生产条件均比印度差。但是,这30年中国却获得了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印度更快的经济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实际上低于印度,但是,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中印两国显示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增长绩效。1949——1978年,印度工业生产发展速度比过去快得多,年平均增长率6%,然而新中国工业发展更迅速,,1953——1979年的年平均增长为11.1%。
2、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相比较
这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大致相同起点时的发展水平差,并且总体而言,也不比同时期处于“黄金时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水平差。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这30年中中国经济大体上是成功的,它创造籽比绝大数资本主义国家高得多的经济发展速度。
因此,如果说印度人民常常表示对他们独立后所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那么,中国人民更有理由为这年取得的经济成就而感到自豪。
二、中国经济的国际比较
2001——2005年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从国际比较来看,“十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的位次提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外汇储备和国际旅游收入进一步增加;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74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较大提高,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规模居世界第四位。
“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5%,经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5个百分点;分别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速度高7.4个和3.2个百分点。
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2005年,我国工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快速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电视机和棉布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发电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糖产量居世界第三;原油产量居世界第五。农业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及茶叶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豆产量位居世界第四。
3、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740元。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稳步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敢逐年稳步增加。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继2003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后,2004年达到1500美元,2005年又进一步提高到1740美元。这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向着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汽车、电脑、高档电器加速进入家庭,住房条件不断改善。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借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