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育天地>>学生风采>>文章内容
师生之间的沟通
发布时间:2010-07-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顾亚健

师生之间的沟通

                             焦小  顾亚健

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师生沟通,不啻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沟通的障碍。教育中如果缺乏沟通,则学生的“心事”教师永远猜不明白,教师的“柔情”学生也永远不懂。师生互相埋怨、指责并陷入苦恼之中,教师失望,学生伤心。通过有效的沟通,教师得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也真正理解了教师;通过沟通,妨碍师生情感交流的心墙才能被彻底拆除,完善的教育共同体才能构建起来,教育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一、磨去霸道的“棱角”,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态度和蔼可亲,双方沟通融洽;如果是独断专行的、专制的态度,学生常遭到教师的大声呵斥,教师常对学生瞪眼睛、板面孔甚至体罚学生。采取后一种态度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有这样一件事:学生为了在墙上悬挂陈列品而大胆地站在窗台上,教师大喊:“危险!你给我下来!”表面上看教师很“愤怒”,而实质上他是在关心学生,但由于语言生硬,学生很可能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如果教师这样说:“危险!让我来吧。”效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不但会感激教师的关爱,而且会从理智上、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应把“粗暴”的语言磨去些“棱角”,使语气变得柔和一些,这样学生在聆听时会感到自己是被尊重、被信任的。“软化”语言,有利于消除学生的防卫心理,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
  人际沟通理论指出,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了解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让对方了解到你愿意为他着想的意愿。这就要求教师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以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待事物,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察其思想和行为,了解其独特的心理感受,并有效地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从而建立一种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在正常的情况下,师生间的相互认知或多或少存在脱节。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师本人不善于或不能正确地表现自己,从而造成学生的误解;其次是学生缺乏洞察能力,对身边现象的推断或归因有误,如,把因自己基础差或不努力所造成的学业失败,归因于教师教得不好、态度不好等;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刻板印象和偏见。因此,当师生之间出现认知冲突时,教师要更多地寻找自己与学生间的共同点,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试举一例。期中考试过后,我班的沈雪连情绪不稳,有时闷闷不乐,有时无端发火。一天上课时,我问她为什么不交作业,她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学生们都愣住了,预感到一场冲突即将爆发。我感到很难堪,但我想:她平时尊敬师长,不可能无端在课堂上对教师无礼,其中必有原因(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对方并期待了解导致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我压住心头的怒火,对她微微一笑,说:“我想你一定有话对老师说,课后我们再交流。”(让学生知道教师是了解学生的)她深感愧疚,幡然悔悟。下课后她主动到公室向我道歉。我顺势了解到,她近来的情绪变化是由于和同学闹矛盾。她恨同学,恨每一个人。
  课后,我及时找同学来了解情况,并让她们各自寻找对方的理由,再各自寻找自己的不足。她们深深地后悔,表示真不该为点滴小事就闹别扭,以致影响学习。不久,快乐的笑容又浮现在她们的脸上。
  班主任巧妙地运用同理心来感化学生,可使学生从“自己人”的角度去领略教师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去接纳、尊重、理解教师,从而在内心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
  三、及时沟通,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师生交往中有时会发生对“规范”的冲突情况,这源于学生对规则和规范的理解失当。学生生活在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中一些不成文的规范会影响学生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如,有的学生在家中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常因一些小事而遭到家长的打骂。打骂损害和侮辱了学生的人格,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逆反情绪。学生很有可能把不良情绪转移到教师身上,认为“大人没一个是好人”,不愿与教师谈心。心理沟通信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把心里话讲出来,“规范”冲突情况就有可能消除。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创设条件让他们把“当面不好说”或“说不清”的心事表达出去,这样才能更快地解开他们的“心结”,治愈其“心病”。如,有个女生胆小怕事,缺乏自信,不愿与同学、教师交往。教师常感到当面沟通难于了解她的内心世界,于是鼓励她老师写沟通信。这个学生把“当面不好说”的心事传达给了教师。教师帮她解决了困难,这个学生果然进步很快,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加强。
  四、运用榜样激励法,平衡师生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进行双边对话并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追求教与学的目标方面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形:追求高目标的教师和追求低目标的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冲突的激烈程度也更强。尽管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对学生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超出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承受能力,就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是“造反”。师生在教学目标上的这些差异,必然要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冲突。遇到这种情况,可运用榜样激励法,激起学生“别人行,我也行”的积极尝试成功的欲望,进而使他们产生模仿心理,通过努力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这份喜悦就会变成一种自信、一股动力,推动着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持续完善自我。实践证明,树立榜样、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师生沟通的实效。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经验的教师遇到调皮捣蛋的学生时,通常不会以“清洁工”的角色出现,将学生排除在自己的视野和关怀之外;而是扮演“开发者”的角色,不断挖掘并强化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多谅解、少指责,适当降低要求。教师也应扮演“合作者”的角色,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信任,思想上不歧视他们,感情上不厌恶他们,态度不粗暴,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了解和分析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长善救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沟通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应当专心研究这门艺术。只有摸清师生沟通障碍的成因,掌握灵活多样的沟通方法,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14011763号-8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