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心灵的时空
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站着的教师占据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的灵魂。(摘自《国民素质忧思录》)。
拥有这样灵魂的人,能得到全面发展吗?能从容地在社会上生存吗?近来,媒体连续对学生犯罪事件进行报道。据分析,犯罪少年均在不同层次上,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事实说明,不能只关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
实践表明,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个学生可以不管老师对他的态度如何,可以忽略成绩造成的影响,却不能摆脱集体对个人的影响,集体中的一员总希望得到集体的认可,集体的接纳,集体的喜爱,集体的信任。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因而要不断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整体心理环境。
一、宽松 —— 给孩子伸展的空间
曾有这样一件事儿:小班25名学生,测试口算速度,在校成绩10人不合格,这10人回家测试,竟有8人成绩在合格线以上。分析得出,家庭有一种特殊的宽松,是宽松的感觉减少了孩子的压力,加快了反应能力。学习上如此,思想上亦如此,每个置身于校的学生心理上应是放松的、自在的,让学生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
1、我是你的朋友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儿童行为的楷模。教师总是以自身观点来教育学生。实则不然,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有其独有的发展潜能,而教师则应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能。这就需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你,相信你。
朋友可以促膝长谈,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给于学生一种朋友之间交流的心理感觉,课内是知识性的交流,课后是知识的延伸、心理的交流。朋友的感觉摆脱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发挥学生无限的潜能。
2、 我们是交谈伙伴
一年级重在“规矩”的养成,为此8、9岁的孩子要付出很高的的代价。譬如:上课不能讲话、不能做小动作,40分钟保持正座的姿势,下课不能在教室外玩等,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规矩”养成的同时师生间的距离也产生了,难得有学生放下对老师的敬畏主动向教师提问和相互讨论的。虽然对儿童的行为的限制,能达到规范的效果,但儿童会因为害怕违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抑制了儿童的发展。
在教学中应给学生一个自由交谈的环境,教师和学生作为交谈的伙伴,要创设好轻松的交谈环境,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活发表意见,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激活其思维的火花,使儿童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作为数学课,思维常在多人的探讨中涌现,通过小组讨论发展思维,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培养合作的精神。同时教师要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既让学生感觉教师中是他们的讨论,又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反馈。在参与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带着商量的语气,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万不可过早呼出口。
3、 我们是“自由”人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的生活也越来越程序化,每天单调的生活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学校,学生除了获得知识外,还能获得些什么?
每个学生心理需求不同,如何才能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需求是教师的责任。除了统一的活动课、兴趣课等课程外,每一节课均可抽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如数学课上,有的学生做作业的速度快、正确率高,提早做完作业,这是可以将所剩时间交由他自己支配,一方面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对其他同学是一个刺激,刺激他们促进做作业的效率。
二、友好 —— 协调好“小社会”的基准
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丰富多彩的交往不仅可以扩充认识领域,优化认知结构,增进相互理解,而且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净化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