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等生常见的两种心态
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教育界已蔚然成风,不少教师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教师忽略了对优等生的思想教育。因为后进生的缺点与不足之处是明摆着的,教师一目了然,容易采取措施;而优等生却是“一俊遮百丑”,人们看到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不足之处易使家长、教师忽略。往往到出现重大问题时,才被人发现,可后悔、惋惜已经太迟了。因此,对于优等生,教师不能偏爱,而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一视同仁,要通过细致观察,研究他们外表下隐藏的各种心态,抠出“丑点”,然后追本寻源,对症下药,从而使优等生锦上添花,真正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发现在优等生身上常表现出这样两种心态。
一、 自大心态
优等生往往有优越感。由于成绩优异,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深得教师的厚爱,在同学中威信又高,容易滋生自满情绪,进而在思想上盲目骄傲,甚至目中无人。这类学生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薄弱点;只看到小圈子内他是“高手”,不晓得“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矫正这种不良心理,一旦换一个环境,遇到“强中更有强中手”时,这些优等生就会走入死胡同,觉得天崩地裂,无所适从,成绩一落千丈,有时情况可能更严重。因此,对优等生这些“好马”教师仍需“扬鞭”催。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教师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拟出不同方案,分类疏导,时不时给他们打一针清醒剂,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向更高的目标挺进,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目标法。优等生成绩名列前茅,在他的小圈子内,没有竞争对手,容易满足现状。教师就要做有心人,帮助这些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如:长远目标:考上重点大学。近期目标:争取全级第一,考重点中学。长远目标必须与近期目标相结合,使他们有目的、有方向、有步骤地学习。在成绩面前永不知足,一步一个台阶,脚踏实地,不骄不躁。
(二)比较法。经常搬出同级的“尖子”,介绍这些尖子的学习情况,将这些优等生与他们进行比较,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知道“一山还比一山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积极参与竞争,追求更好的成绩。(三)挫折法。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生活的道路可谓一帆风顺,优等生尤其得意忘形。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加大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现在,有不少专家呼吁:给孩子们一点挫折教育吧!以为挫折教育能使优等生更坚强,知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通过挫折教育,培养优等生谦虚的美德,懂得“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的道理,调节自傲自大的心态,健康成长。
二、 顺从心态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小孩只要听话,就是乖孩子、好孩子。不少教师也这样认为。哪有当老师的不喜欢听话的学生?因此,导致一些学生唯教师之命是从,尤其是优等生。殊不知,过度的顺从会压抑、束缚甚至埋没优等生的光芒。因为他们在家长的心目中是“乖仔”、“乖乖女”,在老师眼里是好学生。在校,他们尊师守纪,勤奋好学;在家,他们乖巧听话,尊敬长辈。无一不是按照家长、老师的意愿去做的,深受老师的喜爱,同学的敬佩。为了保持这样的“好处”,他们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长久下来,这些优等生就会变成“书呆子”、“应声虫”,没主见,缺乏创新精神。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人才竞争更加激烈,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而不是一味顺从、没有个性的“应声虫”。要把这些优等生培养成有个性、有品位、有创新精神的接班人,使他们更加出类拔萃,我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培养优等生的创新意识。优等生大多乖巧、听话,往往把教师的话当成圣旨,对教师唯命是从。针对这种心态,教师要启发他们既要尊师守纪,又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主张,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路、寻找新途径、新方法,学会分析问题,明辨是非,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否则,创造的潜能就会被无情地扼杀。这样优等生不再盲目顺从,而是有自己的独创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美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第二,教育优等生大胆尝试。长期以来,应视教育像一张无形的网,罩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上空,禁锢了教育,更禁锢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一些优等生书本能力强,动手能力差,墨守成规,成为了典型的“书呆子”。因此,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独辟蹊径,勇于创新;教育他们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切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只有这样,优等生才能鹤立鸡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总之,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转化后进生,要讲究方法;培养优等生,要讲究技巧。无论是转化后进生还是培养优等生,都要因人而异,因人而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