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离家出走,因受老师的批评而患精神分裂症,因父母管教过严而自杀,因小事而与同伴大打出手……的案例常见之于报端,这一桩桩血的教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学生的抗挫能力怎么这样低?
培养学生的抗挫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两千多年前孟夫子就写过:“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孟老夫子的这一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经受过大的挫折磨难的人才会有大的作为。但耐挫折能力又非一朝一夕能够培养成的,亦非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教育能够培养成的,需要家长、学校的密切配合和长期的教育才能提高。
一、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障碍、困难时,极易产生一种失败感,这种情绪会影响学习,严重的,会影响身心健康,以致自卑、失望、恐惧,甚至走上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青少年在进行成功教育的基础上,要重视挫折教育。
(一)、 进行耐挫教育,提高认识挫折的能力
1、引导学生走出挫折的困惑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让自己明白,人生在世,不如意十常八九,在人生的历程中,需要有奋斗,更不可避免地会有风险、困难、遭受挫折、失败,没有尝过挫折之苦的人根本不存在。因此必须有这样一种认识,不要认为挫折是老天不长眼,是世道对某一人的不公平,而应看作是对一个人坚强意志的磨练和考验。碰上挫折,不是悲观、气馁,而是主动迎战。
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主动对待挫折,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耐挫折能力正是随着这些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提高而增强的。
2、强化耐挫的心理准备教育
根据小学生对遭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往往不足或根本毫无准备这一现状,我平时利用班会、班会等相适宜的场合,适当渗透这方面的内容。比如讲讲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孩子没有办法上学,讲讲一些遭遇不幸却坚强生活的人的事例,让学生既看到光明,又看到黑暗;既看到顺利,又看到挫折,长大后才能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而不是知难而退,裹足不前。
(二)、 进行耐挫训练,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1、 实施抗挫折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在实施抗挫折教育中,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它对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正确施教,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可以以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在逆境中拼搏,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在班会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自己的实际谈体会。使学生体会到:以前要是碰到一点小挫折,就灰心失望,丧失信心,现在,与那些名人对比,真是惭愧不已。今后,必将以他们为榜样,勇敢地迎接挑战。
2、活动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抗挫折教育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课外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辅导内容,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磨练意志。可以请一些劳模、老红军、企业家来谈谈他们的艰苦奋斗历史,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的形式渗透抗挫折教育。重视环境氛围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抗挫折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氛围。如在橱窗里设立抗挫折教育专栏,展示学生战胜困难的事迹图片;在班级墙壁上挂上名人战胜挫折的警句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教育。
3、抗挫折教育还需要目标适度。
教学中,如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就能使他们不断增强成功的渴望,增强自信,即使遭到失败也不会被压倒,还会从挫败中吸取教训。如果屡次失败,又受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家长的责备,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以致视学习如猛兽,遇考试就发慌,甚至厌学。挫败愈惨重,愈会妨碍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要合理,不能过高亦不能过低,应有点高度,即“跳一跳能搞到果子”,但又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同时不要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批评也要讲究技巧,要知道“糖衣良药”比“苦口良药”效果要好很多,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还有成功之处。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孩子受影响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小学生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现代家庭教育存在两大通病:一是溺爱型,二是严厉型,这两种家庭教育对于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都相当不利。过分的照顾和保护,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使他们养成一种依赖的习惯,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稍有挫折,便不知所措。有的不顾孩子的兴趣、愿望、爱好、实际能力,盲目要求孩子,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但因难以达到这种要求而受到父母的责备,因而产生失败感,久而久之,便产生“我不行”的自卑情绪,甚至厌学和逆反。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尝试错误的机会,与他们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让他们在失败中成长。让孩子有失败的经历并不是一件坏事,作为父母应该正确引导,让孩子把成功作为奋斗的目标,屡败屡战。
因此,我们也加强家校联系,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开家长会,平时家访让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共创优良的育人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
总之,心理健康是孩子走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作为老师和家长应时刻关心孩子的心理问题,提高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