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位生”心理
“后位生”是指在班级座位中处于后两排的学生,“后位生”不等于“后进生”,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总是被排挤出教师的视线之外。长期坐在后排的学生,容易产生失落、自卑的异常心理,对他们的忽视是目前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而又不引人注目的问题。
一些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小学生都不愿意当“后位生”。为什么同样是坐在教室里学习,学生却对“后位”产生如此强烈的抵触心理呢?笔者对“后位”心理做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管窥之见,供大家参考。
一、 坐“后位”的弊端
众所周知,我国儿童众多,据统计我国现有1—14岁的儿童3.4亿人,是日本总人口数的2.45倍。面对偌大个基础教育对象的人口群,虽然大部分地区不断地新建和扩建学校,但是由于受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许多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还是出现学生密度过大、学位紧张的问题。就以珠海市香洲区的小学为例,不少班级学生数都在50人以上。小小一间教室要容纳这么多位学生,“后位生”容易被前面的同学遮挡视线,而且由于离讲台远,他们有时会听不到老师讲课或看不见黑板上的字。
从儿童自身素质因素来看,尽管小学儿童的意志品质有随年龄增加而稳步发展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意志比较薄弱,坚持性比较差。同时,小学生有着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就是对教师怀有特殊的信赖感和依赖感,即“向师性”。而后位生在上课过程中首先就与教师在空间上拉开较大的距离,再加上自制力差,所以容易开小差、搞小动作。上述会造成“后进生”的课堂效率偏低。
二、 对后位生心理的分析
后位生由于长期坐在后面,容易产生以下几种异常的心理。
1、 失落的心理。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他们把教师看作是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人,是教师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所以学生总爱做一些事情引起教师的注意,例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后位生却常常受到教师的冷落。据一次统计,教师一天共提问了43次,每次提问都有大部分学生举手回答,但抽“后位生”的只有5次,频率低于1/8,而且5次当中,几乎都是那两三位成绩好的学生。还有,据学生反映,教师在课堂巡视时,总是走到倒数几排就转身。这种现象使后位生认为老师不重视、不关心自己,从而感到失落。
2、自由的心理。在调查“是否愿意做后位生”的活动中发现,投赞成票的大部分是平时比较调皮的男同学。他们就是抱有一种“山高皇帝远”,没有人管的自由心理。认为与教师离得远,干什么都不容易被发现,从而产生自由自在的放纵感。3、 自卑的心理。少年期儿童的心理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此时他们的自尊心特别敏感,有的学生主动申请坐后位是因为较早进入青春期,为第二性征的出现而感到羞涩与自卑。还有一些教师把“后进生”安排在后位,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但是这样做往往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4、厌学的心理。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双边活动,课堂是教学的重要阵地,而此时教师的眼神正是传播知识的感情通道,但教师的眼神却较少投注在“后位生”身上,使他们有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大大挫伤了学习热情,抑制了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三、 转化后进生心理的对策
1、 面向全体,关心每一个学生要转化“后位生”的异常心理,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避免忽略“后位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它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关注、期待里获得信心,只要教师对“后位生”给予足够的重视,“后位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 尊重学生,关注成长
尊重学生是转化后位生异常心理的重要条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学生早熟现象日趋明显,个别学生在小学高年级就已进入青春期。这些学生容易对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感到困惑与不安,特别是女孩子可能会因月经初潮而感到羞涩,自我隐藏和自我保护的心理比较突出,所以她们往往愿意做“后位生”。对于这些学生,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当他们提出坐后位的要求时,不要以为这是自我松散的表现,而应该引导他们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正确认识青春期,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存的矛盾期。
3、 定期调整,变劣为优 “后位”在班级的教学环境中明显是处于劣势,但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巧妙地鼓励“后位生”,就有可能变劣为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把班级中最优秀的几个学生调到后位,并在全班同学面前称赞他们:“老师之所以把他们放到后位,是因为老师相信他们上课是即使远离老师也能够自觉地管好自己。”然后定期把表现有进步的学生换到后位,而且每次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在课堂上总是通过提问和眼神交流等方式加倍关注后位生(特别是成绩一般的学生)。这样,学生不但不会排斥后位,反而为成为“后位生”而感到骄傲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