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育天地>>阳光驿站>>文章内容
小学生的羞怯心理
发布时间:2008-11-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德育办

小学生的羞怯心理

当前,不难看出,学生心理问题争密不可分。竞争激烈的社会、望子成龙的父母、可望办出名气广争生源的学校,三方叠加的压力,使学生的心理负担一日比一日沉重。一些父母溺爱或缺少关怀、性格脆弱、幼年受到打击或者经济贫困的学生尤其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是内心深处的胆怯或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有过羞怯的经历,只不过时间长短而已。有的人到成年以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致形成社交恐惧症。例如据东丽区教育部门对某校初三年级四个班共195个学生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其中有27人有恐惧心理,占14%。从这个比例中看出,学生的羞怯心理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学校、家长对学生的羞怯不当回事,那羞怯将有可能伴随学生终生。

()小学生羞怯的表现

小学生羞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大多数羞怯的学生都伴有学习成绩差、不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同龄学生在一起玩、逃避课堂讨论、不主动发言、不愿在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做什么事情都要由父母或他人陪伴、不能单独外出、怕见陌生人、说话办事都爱在别人后面等等,甚至有时连当众说话的勇气都没有。但有的时候,羞怯的学生也会表现出出人意料的举动。

()造成羞怯的主要原因

造成羞怯本质的主要原因就是一种不自信。

其一,心理压力。孩子体弱多病或有某种遭遇和创伤,在重大的生活中心理受到过某种刺激。如受人欺负、被人打骂甚至棍棒交加、被人奚落耻笑形成自尊心受损,都可能使其变得畏畏缩缩易于羞怯。

其二,家庭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一个家庭环境不好,定会给孩子造成许多心理障碍,带给孩子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有关资料表明:有羞怯行为的孩子,其父母本身就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羞怯情绪,感染给孩子。再者对孩子经常责备、打骂甚至棍棒交加,夫妻经常在孩子面前吵骂,甚至离异,会使孩子缺乏温暖、依靠、交流和亲情的抚爱。孩子从小就觉得不如别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必然会形成羞怯自卑的心理。

其三,学校环境影响。学习好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人缘也好,在人们面前如"众星捧月",其心境感觉十分好,故常表现出很自信。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觉得比别人差,不敢与人交往,表现得畏畏缩缩。用一种消极退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怎样克服羞怯

其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以抚慰。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应多多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

其二,要教会孩子最重要的东西:自信。西方的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你太杰出了""你很伟大"这样的赞美之词他们是从来不吝惜的;而中国的师长对这些则可能感到有些"夸张"。西方的家长以为我们的孩子不会是样样第一,但总有优秀的地方;而在中国家长们教育孩子时,似乎总在刻意追求十全十美的境界,其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

其三,因为羞怯的本质是一种不自信,故要多给孩子以鼓励。让孩子得到肯定和表扬,胆怯的孩子更是如此。他们本身就自贲,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之前,预见的结果是自己不行。如果这时给他一些鼓励,增加他的勇气,他会把事情办得很好。

其四,如果老师、家长注意经常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成绩而适度自炫,从而不断促进其增强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信心,兴许孩子会成为一个杰出的成功者。

其五,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环境能给人勇气和自信。在孩子面前不要滥用家长权威,尤其面对易羞怯的孩子。家里的事尤其与孩子有关的事,要多争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觉得在家庭中他与父母是平等的。这有利于克服孩子的自卑情绪,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支持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当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就很容易摆脱羞怯。

其六,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特别是建立自信心,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内外结合,标本兼治。

自信心教育应与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可进行心理知识讲座,传授心理知识,对倾向性问题和有羞怯情绪的学生,探讨治理方案,可建立心理档案、设置心理咨询信箱,常年坚持"自信教育"

总之,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心理教学活动,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提倡"敢冒、敢试、敢闯"的精神,从这些有益的探索中,我们深信一定会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常规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将大大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14011763号-8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