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呢?现仅结合教学中的案例浅谈如下。
一、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在教学“前后”时,为了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兴趣,产生主动参与的动机,我将书上的动物赛跑和赛车两幅图色彩鲜明地画在黑板上。上课伊始,用录音机播放小动物在茂密的大森林中赛跑时其他小动物呐喊助威的录音。同时掀开板面,一幅寓动于静,情景交融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戴上长颈鹿的头饰学着它赛跑时的样子,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机喊起来:“加油!加油!”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我马上问道:“和同桌互相说说,这次动物赛跑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谁跑在谁的前面,谁跑在谁的后面。”学生有的饶有兴趣地指着黑板上的小动物,有的用手指数着,还有的学着小动物的乖样。学生们就在一幅画、一段录音的激发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因此,每个新知的开始可以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一句知心的导语、一次实验操作……这些都可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动机。
二、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训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他的思维有时会“偏离”学习的轨道。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导要适时,导要得法。导要适时,即在学生百思不解时,可以间接地引导小组合作交流、求助同学或查阅有关资料等,也可以直接给予点拨。导要得法,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常用的引导方法有:指导阅读法,指导观察法,指导操作法,指导质疑问难法。
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可见,一个适时的点拨,一个巧妙的引导,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都可将学生从纷繁的思绪中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之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三、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第三册第73页“梦幻世界”中有一道练习题“进影院”,图上影院的1号门标有“一律6元”,2号门旁标有“成人票8元,儿童票4元”。有三个家庭,分别是1号家庭爸爸、妈妈、孩子;2号家庭爸爸带2个孩子;3号家庭爸爸带着一个孩子,走哪号门省钱呢?学生通过观察,绝大部分同学很快得出答案:1号家庭走1号门,2号家庭走1号门或2号门都行,3号家庭走2号门。为了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我继而又问:“谁有不同意见?”我班的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认为每个家庭中的大人都走1号门,小孩走3号门,这样最省钱。”他的话音刚落,另一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我也同意他的意见。不过,我有个问题,图上为什么非得画着小孩牵着大人的手呢?”当时,我为这个学生勇于向教材挑战、勇于向教材质疑感到惊喜,更为自己留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而暗自庆幸。接着,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不牵着大人的手走可能会丢,会遇到坏人;有的说他出门就不爱和大人一起走,不但什么事也没发生,反而感到自己走得轻松,就像闯天下似的……仅仅是一幅图,学生的看法、说法都不一样,我被他们的敢问、敢说所震撼。可见,只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鼓励存同求异,我们就会和学生一同体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的喜悦与兴奋。
四、营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前进的内驱力”,所以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和谐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如: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做得很出色;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这次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得第一……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必须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及时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价,不管结果怎样,首先对于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表示高兴、骄傲、自豪。“你回答得真好,听了你的回答老师很高兴……”对于结果不完全对时,“你努力想了,说得差不多;你说对了一半,再好好想想……”对于结果不正确时,教师也绝不可训斥或贬低,而要委婉地说:“你动脑了,再听听别的小朋友的意见,好吗?”对与众不同的观点、做法,应调动学生为之喝彩。这样,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快,更增强了自信心。
人生的积极态度“贵在参与”,学习也不例外。但愿,教师们把课堂当做学生获取知识的海洋、培养能力的圣地、生动活泼发展的晴空,努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