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3 It was there 教学反思
焦溪小学 吴银花
本节课是6A第三单元的A部分,A部分主要围绕“寻找物品”这一话题展开,介绍了动词Be的过去式was,were。本单元安排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运动会入手,引出寻找物品这一话题,语言的交际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我来说极具挑战性,从自主备课,到正式上课,我做了许多的准备,搜集了很多资料,并且在这其中我也学到了许多的东西。这节课结束之后,来自教研组的老师也对我的课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根据反馈情况,我的感想颇多,反思如下:
1.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因此我设定本节课的目标是初步感知并理解A部分。在进入A部分教学前,我把A部分的生词excited,exciting在引入部分就讲解并比较了一下,接着新授本单元的重点句型并进行操练,第三步进入课文的学习。教学流程清晰,重难点掌握准确。
2. 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神圣阵地。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句语言,都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课堂上,除了言语的交流,还要有体态,眼神的交流等。在教室里创造合适的语境,完成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
3.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引领学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愉快旅行。教材A部分是一个让学生初步并整体感知的一个环节,不能只局限单词句型的教学。在这节课中,我为了能让学生感知并掌握重点句型It isn’t there now. It was there a moment ago. 和They aren’t there now. They were there just now,师生间、生生间多次进行机械操练,学生基本都能记住这两个句型。我的本意是好的,但机械操练过多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后来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告诉我,可以换个物品让学生操练这两种重点句型,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主动思维,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4. 阅读教学中,我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背景部分和找东西部分,每个部分都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而通过自读课文来解决一些问题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总结归纳,把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性语言。但细节还需改进,如每次阅读完,我都进行Summary。而Summary用多了,检查阅读的方式就单调,学生思维的提升度不够,都是老师领着学,学生思考的地方不多。后来我想了想,觉得可以把第2个Summary改成对话,这样既能训练重点句型,还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而学完课文后还应该给学生课文的关键词,让学生进行课文的复述练习,帮助学生快速记住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