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程建设>>校本教研>>课堂研究>>文章内容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3-06-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黄海龙

 

教  案     施教时间__2013524___    班级: 四(2       

 

课题
4、摩擦力的秘密
­­­_1课时
主备人
黄海龙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实验;
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知道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意识到摩擦力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研究如何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
难点:分析摩擦力的功和过。
课前准备
弹簧秤、木块、圆形铅笔、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及修改
一、 挖掘已知,“生长”自知
1、讲述: 小明这天一个人在操场上练足球,他飞起一脚,球迅速地向前滚了出去,可是不久,球又自动停了下来。小明平时不仅是个足球迷,而且是个“小牛顿”。这时,他的头脑中忽然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足球为什么会自己停下来呢?
2提问: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吗?
3讲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的秘密。(揭题:摩擦力的秘密)
4提问: 在我们周围,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摩擦或产生摩擦力的现象呢?
5、师演示(师生共同感知、体验):教师伸出一只手掌,再伸出另一只手掌,两掌相对,互相接触,一只手掌在另一只手掌上向前或向后运动。
1 提问:这时有摩擦力吗?
2 在什么地方产生了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3 讲述:一只手掌在另一只手掌上想运动,但没有足够的力能使它运动起来,(师生共同体验)这时两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摩擦力产生吗?
4 师演示:一只手掌凌空在另一只手掌上平行运动,两手掌之间有摩擦力产生吗?
5 综合以上活动,谁能说说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二、 入情入景,发现问题
1 讲述: 大家已经知道了摩擦力产生需要的条件。请大家判断一下,如果我们把火柴盒、粉笔、木块、橡皮像这样放在一块平放的大木板上,这时有摩擦力产生吗?
2提问: 那怎样才能让这四种物体与大木板之间产生摩擦力呢?
3好,我们就采取把大木板抬高的方法,使这四种物体从木板上滑下来产生摩擦力,行吗?
4讲述: 先请大家猜想一下,你认为哪一种物体会先滑下来,哪一种会最后一个滑到下面?
5讲述: 结果到底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教师慢慢地抬高大木板,学生看到四种小物体先后从木板上滑下来了)
6提问: 你们猜对了吗?
7提问: 你们看到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三、 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1提问: 你们认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是什么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物体的轻重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2 两物体接触面的大小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 两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4 物体的形状也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讲述: 这些猜想合不合理呢?我们还是应该用事实来说话。下面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你们想研究的猜想进行验证。
4谈话: 选择好了吗?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将对哪条猜想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5讲述: 你们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想一想,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所选择的假设?做这个对比实验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请每个小组先制定一份“动手做计划”。
6小组汇报“动手做计划”。
小组的“动手做计划”基本格式如下: 摩擦力研究记录表
保持不变的条件:
需要改变的条件:
8小组实验,并及时做好记录。
9讲述: 刚才大家都像一个个小科学家一样,研究得有条不紊、津津有味。相信你们一定有不少发现、不少成果要向大家宣布吧?
10各小组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11全班小结: 由此看来,摩擦力的大小跟被拉物体的轻重和两个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与物体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四、 出谋划策,学以致用
1讲述: 看来大家都很了不起,动手、动脑使我们弄明白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你们现在能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技能让你们的小木块的摩擦力更大或更小吗?小组先商量一下。
2讲述: 商量好了马上动手,比比哪一小组的方法多?
3学生动手研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讲述: 刚才,我看到大家出谋划策,想到了许多好办法来改变小木块的摩擦力。交流能使我们分享成果、分享快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尝劳动的“果实”吧。哪组愿意先来呢?
五、 拓展延伸,发展兴趣
1讲述: 是呀,只要科学地动脑、动手,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给我们带来好处;有时摩擦力会给我们带来坏处,需要减小摩擦力。下图中(投影显示),哪些地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2讲述: 有的时候摩擦力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摩擦力会怎样呢?
3全堂总结: 是啊,在日常生活中,摩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现象,我们只有恰当地运用好摩擦力,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片断赏析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由此可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将使教学成功一半。
 
这里,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把知识库中的所有与摩擦力有关联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作为学生认知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环节的活动,亲身体验了摩擦力,使原来关于摩擦力的经验的、感性的概念发展成为比较科学的、理性的概念。
 
把这四种物体如课本第52页一样放置在一块大木板的一面,这四种物体既有表面光滑程度的不同,又有轻重、与木板接触面大小的不同,材料选择结构化,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供了观察的平台、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
学生最喜欢猜测,尽管让他们“瞎猜”好了,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教师通过组织此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于有意无意中蕴涵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猜测,这更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方向与目标。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演示对比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动手之前先动脑,让学生先在头脑中演练一下实验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重要,有助于他们在实验时“有的放矢”。另外,通过制定书面计划,可以让学生明白搜集来的资料应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写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跟进的过程,它有利于帮学生理清思路,将对学生的探究起促进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因此,不是说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就行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会用学到的知识、技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的生活,体现科学的价值。
 
 
             
  
教  案     施教时间__2013524___    班级: 四(2       
课题
4、摩擦力的秘密
­­­_1课时
主备人
黄海龙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能够做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实验;
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既与压力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知道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意识到摩擦力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研究如何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
难点:分析摩擦力的功和过。
课前准备
弹簧秤、木块、圆形铅笔、油。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及修改
一、 挖掘已知,“生长”自知
1、讲述: 小明这天一个人在操场上练足球,他飞起一脚,球迅速地向前滚了出去,可是不久,球又自动停了下来。小明平时不仅是个足球迷,而且是个“小牛顿”。这时,他的头脑中忽然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足球为什么会自己停下来呢?
2提问: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吗?
3讲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摩擦力的秘密。(揭题:摩擦力的秘密)
4提问: 在我们周围,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摩擦或产生摩擦力的现象呢?
5、师演示(师生共同感知、体验):教师伸出一只手掌,再伸出另一只手掌,两掌相对,互相接触,一只手掌在另一只手掌上向前或向后运动。
1 提问:这时有摩擦力吗?
2 在什么地方产生了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3 讲述:一只手掌在另一只手掌上想运动,但没有足够的力能使它运动起来,(师生共同体验)这时两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摩擦力产生吗?
4 师演示:一只手掌凌空在另一只手掌上平行运动,两手掌之间有摩擦力产生吗?
5 综合以上活动,谁能说说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
6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二、 入情入景,发现问题
1 讲述: 大家已经知道了摩擦力产生需要的条件。请大家判断一下,如果我们把火柴盒、粉笔、木块、橡皮像这样放在一块平放的大木板上,这时有摩擦力产生吗?
2提问: 那怎样才能让这四种物体与大木板之间产生摩擦力呢?
3好,我们就采取把大木板抬高的方法,使这四种物体从木板上滑下来产生摩擦力,行吗?
4讲述: 先请大家猜想一下,你认为哪一种物体会先滑下来,哪一种会最后一个滑到下面?
5讲述: 结果到底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教师慢慢地抬高大木板,学生看到四种小物体先后从木板上滑下来了)
6提问: 你们猜对了吗?
7提问: 你们看到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呢?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三、 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1提问: 你们认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是什么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可能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 物体的轻重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2 两物体接触面的大小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 两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4 物体的形状也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讲述: 这些猜想合不合理呢?我们还是应该用事实来说话。下面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你们想研究的猜想进行验证。
4谈话: 选择好了吗?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将对哪条猜想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5讲述: 你们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想一想,该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所选择的假设?做这个对比实验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请每个小组先制定一份“动手做计划”。
6小组汇报“动手做计划”。
小组的“动手做计划”基本格式如下: 摩擦力研究记录表
保持不变的条件:
需要改变的条件:
8小组实验,并及时做好记录。
9讲述: 刚才大家都像一个个小科学家一样,研究得有条不紊、津津有味。相信你们一定有不少发现、不少成果要向大家宣布吧?
10各小组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11全班小结: 由此看来,摩擦力的大小跟被拉物体的轻重和两个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与物体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四、 出谋划策,学以致用
1讲述: 看来大家都很了不起,动手、动脑使我们弄明白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你们现在能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技能让你们的小木块的摩擦力更大或更小吗?小组先商量一下。
2讲述: 商量好了马上动手,比比哪一小组的方法多?
3学生动手研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讲述: 刚才,我看到大家出谋划策,想到了许多好办法来改变小木块的摩擦力。交流能使我们分享成果、分享快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尝劳动的“果实”吧。哪组愿意先来呢?
五、 拓展延伸,发展兴趣
1讲述: 是呀,只要科学地动脑、动手,就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给我们带来好处;有时摩擦力会给我们带来坏处,需要减小摩擦力。下图中(投影显示),哪些地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2讲述: 有的时候摩擦力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世界上没有了摩擦力会怎样呢?
3全堂总结: 是啊,在日常生活中,摩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现象,我们只有恰当地运用好摩擦力,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片断赏析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又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由此可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将使教学成功一半。
 
这里,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是通过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把知识库中的所有与摩擦力有关联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作为学生认知的基础。
 
 
 
 
学生通过本环节的活动,亲身体验了摩擦力,使原来关于摩擦力的经验的、感性的概念发展成为比较科学的、理性的概念。
 
把这四种物体如课本第52页一样放置在一块大木板的一面,这四种物体既有表面光滑程度的不同,又有轻重、与木板接触面大小的不同,材料选择结构化,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供了观察的平台、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
学生最喜欢猜测,尽管让他们“瞎猜”好了,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教师通过组织此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于有意无意中蕴涵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猜测,这更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方向与目标。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演示对比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动手之前先动脑,让学生先在头脑中演练一下实验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重要,有助于他们在实验时“有的放矢”。另外,通过制定书面计划,可以让学生明白搜集来的资料应用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写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跟进的过程,它有利于帮学生理清思路,将对学生的探究起促进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因此,不是说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就行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会用学到的知识、技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的生活,体现科学的价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