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程建设>>校本教研>>课堂研究>>文章内容
三下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3-06-07   点击:   来源:   录入者:未知

 

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教学中,引入分数是基于数量意义(练习中也有关系意义的例子),现在学习的是关系意义,由于可以用整数表示结果,学生不习惯用分数表示。所以,让学生体验到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基于此,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通过四个层次逐步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反思、提炼,使学生经历、体验到一些物体可以组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与原来学习的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道理是一样的。
第一层次,认识一些(4个、8个、12个、20个)桃的1/4。引导学生反思“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跟物体的数量无关”。第二层,快速呈现改变分的物体,引导反思体会组成一个整体的物体可以是任何物体,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还是这个整体的1/4。第三层,在认识了4个桃的1/4后,认识4个桃的1/2,引导学生反思“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每份表示的分数就不同”。接着要求表示数量不同(8个圆、12个正方体)的物体组成的整体的1/2。第四层,通过“还能表示这些正方体(12个)的几分之一”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由开放的空间里表示出12个正方体的1/31/61/12等,引导学生反思同样多的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同,每份就表示不同的几分之一。以上四个层次,使学生对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有了一个比较完整、清晰、深入的体验和认识。
同时,本节课强化操作,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积累感性经验,形成认知升华。通过圈一圈、分一分、涂一涂等直观操作活动,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以外显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数学经验,逐步形成概念。“圈一圈、分一分、涂一涂”,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操作活动系统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
关于认识“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重点是自然引出分之前要先“圈”起来。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几),为此,教学中把呈现的一盘桃的个数遮住,以此引导学生调动旧知,把不知道具体数量的桃看作图形(物体)来平均分,使学生感受到代表这些桃的图形,就是把这些桃看作一个整体,可用一个圈圈起来,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情境和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实情境较接近,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对分数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积累的数学经验,从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课件制作图像清晰、图案精美、流程清晰。
运用互动反馈技术恰当设计按点,合理组织反馈、互动交流,体现强化多元互动。在三个基本练习后,设计了一道“下面图中每一份能用表示的是( )”,其中三个选项不能用 表示,且分成两份的方法不同的情况,正确的选项是“非常态”的平均分(通过曲线进行均分)。考虑到新授结束后学生已经经历了两个层面的练习反馈(一是根据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这一看图填分数,二是根据指定的分数分一分再涂一涂,初步巩固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故这四个选项设计多种干扰元素(如不均分的方式各样,均分的却又是非常规的),意在提升学生对新知(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的认知,因此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正确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通过单项选择的方式反馈,选A的占15.38%(8人),选B的0%,选C(正确答案)的80.77%(42人),选D的1.92%(1人)。本班基础不算好,这个正确率在意料之中,在反馈后,通过反馈明细表可以查看到每位同学的名字,所作的选项,是否正确等等。这是第一次反馈(人与资源互动),人人参与,结果一目了然。第二次反馈(人与资源、人与人互动),选择做错的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实际上,这里的反馈方式设计可借鉴本文,进行多层次渐进式反馈。此处可以用智能反馈系统中“随机选取”功能,随机选取几名学生来交流自己的想法);第三次反馈(人与资源、人与人互动),选取做对的学生来说理由。遇到出了错不服(说明还没理解)的学生,实现争辩、达成共识,巩固新知(资源与资源,即思维与思维的互动)。接着出示另一道:“下面图中的每一份不能用表示的是(   )”。按点设计仍有干扰元素(如题干中“不能用”,选项C斜着平均分等),富有挑战性,前三个选项是能用表示,但均分的方法不同,第四个选项是分成三份,每份分别是2、3、4个圆。反馈结果是选ABC的都是1.92%(各有1人),选D的88.46%(46人),未答2人。有了第一题的多层面互动反馈,这一题的正确率明显提高。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全班都参与到与资源的互动中,更是把多个生成资源在交流争辩中形成深入互动,在人与资源,资源与资源的互动中,让每个学习者对“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有更深入、更丰富的认知,这样巩固了新知,提升了思维水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