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程建设>>校本教研>>集体备课>>文章内容
科学组集体备课《蜡烛的变化》
发布时间:2010-12-24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黄海龙
               教  案           施教时间_________

 

课题
蜡烛的变化
第­­­_1_课时
主备人
颜建军
教学
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课前准备
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饮料罐、大烧杯,实验记录单、粉酞,烧杯、火柴、碱水、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及修改
一、魔术引入
师:老师这里有三杯液体,我先把两种液体倒在一起,看一下,出现什么现象,再倒入第三杯液体,又出现什么现象。
教师表演。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长高了)你们的身高变化是不是每天都能看见呢?这说明有的变化是缓慢的,不容易被发现,而有的变化却很明显,很容易发现。就像老师刚才表演的这个魔术一样,一下子变红了,一下子又变回去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书变化)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好吗?
(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一)加热蜡烛
1、谈话:每一组老师都放了3支蜡烛,请同学们观察下蜡烛有哪些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
2、分组观察。
3、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蜡烛是白色的,呈圆柱体。蜡烛由蜡油和中间的蜡芯构成。 蜡烛摸上去有一种滑滑的感觉。第一次闻上去没有什么味道,细细再闻的话,有一种说不出的味)
4、今天我们想要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觉得光凭我们刚才的观察能发现蜡烛身上的变化吗?那么你们准备通过哪些方法来研究呢?(点燃、加热、用小刀刮、可以放在水中来研究变化)
教师板书:切断、点燃、加热……
5、谈话:下面我们就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为了实验的效果更明显一点,我们用蜡块来代替蜡烛来做这个实验,因为他们的制作原料都是一样的。在实验前请大家想一下:加热以后,它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几位同学说的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验证?
6、教师出示操作步骤,“在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出示温馨提示。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8、问:蜡烛在加热的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流动的液体)
板书:加热:固体——液体
又问:如果蜡烛停止加热冷却下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9、学生观察并记录。
10、加热过的蜡烛冷却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冷却:液体——固体)
11、教师质疑:我们再来看给蜡块加热的这支蜡烛,如果一直让这支蜡烛给蜡块加热下去,它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猜测一下,变没的这一段蜡烛又到哪里去了呢?
12、学生讨论,猜测。
13、下面我们就来点燃蜡烛,看看变没的这一段到底到哪里去了。
(二)点燃蜡烛。
1、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讨论一下:(1)实验怎么做?
    (2)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3)其中哪一个实验我们可以省略?
2、分组讨论。
4、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5、提问: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这两个实验,变化一样吗?加热的蜡烛是怎样变化的?点燃的蜡烛又是怎样变化的?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
小结:于是科学家就把变化分成两类,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学生轻声读一读。
三、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变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
 
 
 
 
 
 
 
 
 
 
 
 
 
 
 
 
 
 
 
 
 
 
 
 
 
      
蜡烛的变化    加热     固体——液体——固体
 形态的变化)
              点燃     碳、二氧化碳、水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材研读
班级
六(3)
学科
科学
解读人
黄海龙
时间
2009.11.10
解读
内容
《蜡烛的变化》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升入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经掌握了不少科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技能,对科学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课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选择蜡烛为探究对象,是因为蜡烛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又会发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同时蜡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常见和便于准备的物质。
我的
解读
课文按照“问题一实验一思考一结论一应用”的思路编写,本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蜡烛的原有知识和经验,然后分别预测蜡烛在加热时、蜡烛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进而引起学生对物质究竟能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产生认知需要,为下一步的实验作好铺垫。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课文首先安排了“加热蜡烛,观察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蜡烛在温度升高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温度降低时,又会从液体变成固体”的现象,从而认识物质变化的第一种类型。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像水的三态变化,教学不做重点。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探究“蜡烛在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实验现象的观察上。教材第14页上安排了三个实验:观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附着小水滴(雾状)”、“烧杯内壁澄清的石灰水变浑蚀”、“烧杯底部有一层黑灰”等现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上述现象的产生说明蜡烛燃烧后变成了另外一些物质,这也是物质变化的第二种类型。最后对比蜡烛加热和燃烧时发生变化的区别,告诉学生: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
    第三部分:学生自愿选择喜欢的实验,在观察、比较中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教材第16页上的活动一是将生鸡蛋放入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会看到鸡蛋壳上有许多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会变软,慢慢变成了其他物质;活动二是将可乐罐压扁,可乐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活动三是在玻璃杯的碱块中例入少量白醋,会立即看到杯里发生剧烈反应,翻腾着大量的泡沫,碱块逐渐消失了,变成别的物质;活动四是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浑浊,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别的物质了;活动五将白糖加热至融化,白糖只是由固态变成了液态,没有变成别的物质;活动六将白糖加热至变黑,白糖变成丁别的物质。
    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在各组观察实验和交流汇报中,对物质的各种变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教材研读
班级
六(2)
学科
科学
解读人
颜建军
时间
2010.11.16
解读
内容
蜡烛的变化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变化是各种各样的,有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出生、长大、死亡;有冰化成水,水化成水蒸气;有树林经过万年变成煤,有气体瞬间爆炸等等。这些变化,有的缓慢,需要漫长岁月;有的剧烈,眨眼间完成。
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通过蜡烛的变化,认识物体的两类基本的变化。教师可进行三个研究活动:1、描述蜡烛的特点,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阐述蜡烛的特点。2、指导学生认识蜡存在从固体转化为液体,从液体转化为固体的形态特点。3、发现蜡烛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
二、有根据地分析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教材一共提供了7个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证明是属于哪一类变化。
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来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从而使教学起到巩固的作用。
教材研读
班级
六(4)
学科
科学
解读人
戴龙新
时间
2009.11.10
解读
内容
《蜡烛的变化》
学情分析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物质变化的表现各种各样;有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有动物出生、长大、死亡;有冰化成水、水变成水蒸气;有树木经过万年变成煤;有气体瞬间爆炸等等。这些变化,有的缓慢,需要漫长的岁月;有的剧烈,眨眼间完成。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我的
解读
1.单元教学的导入。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将学习物质变化的有关知识,紧接着问:同学生,你们能举出物质在变化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举出动植物生长变化的例子,人的长高长胖的例子,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等等。教师告诉学生:这一单元我们将学习没有生命的物质会发生哪些变化?今天我们以蜡烛为例,研究它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首先引导学生预测。蜡烛在加热和燃烧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待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由于学生已往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因此实验不必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如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第二个实验:燃烧蜡烛,观察所发生的变化。这个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步操作,搞清蜡烛燃烧后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五年级上学期在学习《呼吸和循环》单元时,学生已知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这个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底部的一些现象,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归纳: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接着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另一类是变成了新的物质。两类变化的显著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3.判断教科书中的六个活动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组选择做这些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类的变化。建议全班学生分三大组:第一组做实验一、二,第二组做实验三、四,第三组做实验五、六,这样的实验难易搭配,各组所需的时间也差不多。实验完成后,一定要让各组汇报交流,让大家一起来判断它们是哪一类变化,从而达到对物质变化的全面认识。课后可之一。当你把澄清的石灰水倒进烧杯里,再把它涮一圈倒掉时,这时烧杯壁就附着一层石灰水了。你再把这个烧杯罩在火焰上,一会儿烧杯壁的石灰水就浑浊了。这是因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石灰水一碰到二氧化碳,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可见蜡烛燃烧时,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石灰水→碳酸钙+水
    科学家们仔细地研究了蜡烛的燃烧过程,他们发现,蜡烛烧完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蜡烛和蜡烛燃烧时所消耗掉的空气中的氧气的总质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