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
班级 |
一年级 |
学科 |
品生 |
解读人 |
顾赛花 |
时间 |
2010.3 |
解读 内容 |
春天在哪里 |
||||||
学情分析 |
一年级下学期的小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生活,良好的行为规范已经初步形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但缺乏观察、发现、判断、总结事物的能力与方法;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绝大多数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所以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孩子创设轻松的情景,让学生能走出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并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敢于展示自己。 |
||||||
我的 解读 |
《春天在哪里》是《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一主题活动的重点意在于引导儿童在大自然中,在周围的环境中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去体验春天的美丽,去感受春天所带来的愉快,从而加深对大自然的向往与热爱之情。并在看、听、闻、想、说等全身心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科学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良好品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尽情品位充满生机的美好春色。 2、鼓励学生用眼睛寻找春天,用心灵感受春天,用语言描绘春天,用乐曲歌唱春天,在大自然中与春天亲密接触。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及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 我觉得课前要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对春天的印象。在综合分析学生对春天的一些经验和知识之后,然后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选择了学生喜欢而又有代表性的几项活动,首先,故事激趣导入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春季和夏、秋、冬季节的不同。然后,在校园里、田野间,学生通过观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叶、田里长高的庄稼来感知春天到来的信息。画春天、说春天、唱春天也是基于学生对身边、以及大自然的观察而进行的活动。最后由欣赏春天的诗文、佳句入手升华进行思想和行为教育,圆满完成本课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