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学生活化
教师在品德课教学中,为了体现“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即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一、以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学习,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所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例如在教《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时,怎样激发学生想当升旗手的愿望呢?我是这样做的:1、课前调查,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环境中什么地方悬挂着国旗?国旗有什么特征?国旗是什么时间、是怎样升起来的?同学们通过调查,对国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样为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2、组织多种形式课堂活动,形成爱国行为。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说一说每周一全校师生在教学楼前举行的是什么仪式?你们是怎么做的?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国旗护卫队在天安门前升旗仪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就打开了话匣子,“解放军叔叔真精神”,“他们的动作很整齐。”“升旗手的动作真漂亮”。这时我又随机说:“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此刻你们的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了:“我长大了想当解放军。”“我长大了穿军装,像他们那样雄赳赳气昂昂。”“我现在就想当升旗手”。全班同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此时再让学生动手制作国旗,然后师生互评,选出升旗手,最后让同学们怀着对国旗的无限热爱,对伟大祖国无比崇敬的心情举行一次庄重的长旗仪式,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学生学习兴趣深厚。
二、以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看看时间》一课时,课前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家长,了解孩子迟到的原因。课中我不是一味地讲教材中,奇奇为什么迟到一事,而是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实话实说”,让学生自己讲一讲迟到的经历,特别是让学生描述一下迟到后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及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很容易就找到了解决迟到的办法。通过“实话实说”活动的开展,端正了儿童惜时、守时、做事认真,求上进的生活态度,激发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良好情感。
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贴近生活,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因此,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在《礼貌的力量》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在《礼貌的力量》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以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内化学生行为,使课堂走向生活。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礼仪展风采》一课为例,我依据《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宗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明理,在明理的基础上践行。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活动: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军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的录象,让他们欣赏仪仗队的飒爽英姿。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所观看的,叫几名学生上来学一下,让他们体验一下礼仪的风采。接着联系学校生活中的实际,作为中学生该以怎样的礼仪来展示我们的风采。随后让学生分组表演如何站、立、行、笑,让他们评价一下谁最能体现我们中学生的风采。然后再进一步推广,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接着我就让几名学生上来表演在家中如何接待客人,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确待客的礼仪要求,并进一步让他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分析课文得出要点,充其量能把它记住就不错了,此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让学生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能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得到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两者相得益彰,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在设计《亲亲大自然》这一活动时,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公园寻找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引导学生了解春天不仅是个美丽的季节,而且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使学生在活动中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因此,只有学生通过自己计划活动内容,全身心投入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内心深处想去保护大自然。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才能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在设计《亲亲大自然》这一活动时,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公园寻找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引导学生了解春天不仅是个美丽的季节,而且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使学生在活动中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因此,只有学生通过自己计划活动内容,全身心投入活动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内心深处想去保护大自然。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才能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发现、感知、实践和体验,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从而入脑动心,其教学效果才能明显。加强道德实践体验,让思想品德课更加生活实践化,我们就会丰富德育内涵,提高思想品德实效,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