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视窗>>科研成果>>文章内容
联系生活 加强朗读 悟情学法 升华认识
发布时间:2008-04-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庄彩华

            

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 庄彩华

一、背景: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教材,文章以极富条理的文笔,采用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金字塔的情况。读完全文,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更由衷地敬佩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另外,这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中外有名的世界遗产或城市风光,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让学生掌握介绍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后续教学的展开。正是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才开始了我的这一课。以下就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点记录与思考。

二、主题:

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怎样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在熟悉说明方法的同时也能由衷地为古埃及人民的智慧所倾倒,这是教学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几个问题。在课文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引导点拨,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三、描述: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埃及,埃及的金字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觉得埃及的金字塔十分宏伟壮观,很有气势。

生:我觉得金字塔很坚固,能在沙漠中矗立四五千年都不倒。

生:我觉得金字塔十分大,高一百四十多米,用的石头也非常多。

师:看来,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坚固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节,我

们就要和作者再一次走近金字塔,去细细地观赏、品味,感受金字塔的独特魅力。

师:请同学们细细阅读课文的第三小节,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金字塔的宏伟

与坚固,边读可边写旁注。

(生自由读书,写写划划。)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生:我从“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

中读出了金字塔的高。它居然有40层的摩天大厦那么高,真是太高了。

师:你真会读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根据“40

高的摩天大厦联想到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你知道“40层高的摩天大厦到底有多高吗?

(生有点迟疑,摇摇头。 )

师:咱们的教学楼有多高?

生:四层楼。

师:那么“40层高的摩天大厦有几个教学楼这么高?

生:还要有三十六层。

师:请你想象一下吧。你会怎么看?

(生纷纷把头高高仰起,作仰视状。 )

师:对,金字塔实在是太高了,需仰视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那么你该怎样

读出这种感受呢?

一生起来读,师作平视状,评价:我只需这样看。

另一生朗读这句话,师作稍稍仰视状:现在要把头抬起些看了。

再一生朗读,师又把头抬高一点:金字塔又高了许多,我都要仰视了。

最后一生读,师把头高高抬起:这才是真正的金字塔,不仰视不可能看到其

真面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金字塔的宏伟。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请你再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是

什么原因,让我们有这样真切的感受呢?

生:我是从146米,40层这些数字上感受到金字塔的高的。

生:本来我觉得146米不怎么高,也不知道有多高,但作者用我们摩天大

厦一比,我就能想象到金字塔的高大雄伟了。

师:是啊,作者为了体现金字塔的高,不光列举了具体的数字,还用我们熟

悉的事物作比较,使得遥远而又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有一种触手可及得感觉。金字塔就这么高。这两种说明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板书:列数字、作比较)

四、反思:

这一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或品、或读、或演、或思,运用了多种感官,一步步地走近了埃及的金字塔,理解、朗读、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我想,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有下列几点原因:

1、密切联系生活。金字塔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遥远和陌生的,光凭书上的枯燥的数字与描述,学生是很难在脑中形成表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可感的事物进行想象。用教学楼的高来想象金字塔的高,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具体的表象,使金字塔的高,宏伟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这样一来,金字塔就具体形象了。

2、以评促读,巧妙点拨。我又将学习语言表达与感悟语言巧妙结合,通过四次学生的读与教师的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妙,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尤其是教师的评价,形象而又风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文本,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3、以点带面,提示写法。语文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要学会表达。本文作为一篇状物类的文章,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多种写作手法。如何让学生自己来发现这一点,我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巧妙设问,果然不需教师多讲,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一独到之处。既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对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观产生了向往之情,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这也就是提示我们,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训练点,把握教材在表达上的特点。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注重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牢牢地掌握这一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8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