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视窗>>科研成果>>文章内容
殊途可以同归,风光却会别样
发布时间:2008-04-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牟文娟

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小学 牟文娟

在课题研究课上,我听了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在听课文第3自然段的教学时颇有些感想:该如何让学生对品词品句更有兴趣呢?如何让品词品句不打破“送别”的情境呢?之后,我带着一种新的教学思路走进了自己的课堂,期望着能给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两节课都上课完了,对比着两节课的教学实录,想法也逐渐清晰起来。现将两节课对于第3自然段的教学实况简录于下:

[课例1]

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大屏幕出示课文第3节内容)

生:(读文)

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觉得此时李白的心情怎样?

一生: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师: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出示李白的话)

(学生比较专注,很快找出了六个“您”,大部分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了出来。)

师:(六个您变成红色)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

(后来,学生又找到了“誉满天下”、“孟夫子”等词。课堂转入了理性地分析,比较透彻也很冷静。参与课堂的学生并不多。随后教师让学生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师:除了敬仰,这段话还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你能找出有关词句来说说吗?

一生找到这一自然段中李白话语的第三句: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

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李白的不舍之情。)

师:此时,孟浩然的心情又怎样呢?

(引导学生抓住孟浩然的话揣摩孟对李白的安慰与不舍之情,最后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室里开小差的学生多了,有的开始翻弄着书玩耍。)

[课例2]

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两位大诗人是这样话别的。

生:(读第3小节。)

师:大家都来当回诗人好吗?你做李白还是孟浩然?与好朋友话别时,你怎么做怎么说的?演一演大诗人。

(全班立刻热闹起来。学生选好角色,或李白,或孟浩然,一边看书,一边比划了起来。)

教师:(巡视。)

(约1分钟后,教师喊停,然后提醒学生注意要仔细读书、要用说话的语气、要体会诗人的心情等方面。)

生:(表现出若有所悟状,继续读书,练习,再读书,再练习,有的还在书上划划圈圈。每个学生都在自得其乐地练习着。有的还在和同桌相互配合着。)

(又约2分钟后,教师肯定学生练习得认真,并请学生表演。)

1:(一手举酒杯,说李白的话,另一只手一会儿翘大拇指,一会儿手拍自己胸脯,一会儿比划江水滔滔东下之势。最后双手举杯呈上前去。不过声音有些低,语调略有些平。)

师:好一个“李白”!你为什么要翘起大拇指呢?

1:因为孟浩然是非常值得我敬佩的。

师:他怎么值得你敬佩啦?

1:因为他的人品令人敬仰,他的诗篇誉满天下。

师:你能说说孟浩然的人品,他的诗篇吗?

1:(语塞)

师:不急。你等一等,我们听听其他李白的介绍。(转向其他同学)有哪个李白来说说孟浩然的人品或者诗篇吗?

(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等诗,教师还补充了《送杜十四之江南》、《过故人庄》、李白的《赠孟浩然》)

师:她刚才还有一个动作,也表达了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你注意了吗?

生很快反应:她两手捧着酒杯,高高地举起手,敬给孟浩然喝。

师:是啊。满满的一杯酒,举平了,举稳了,千万别洒了。那里盛着的可是满杯的情谊啊。

生立刻作平稳举状。

师:但是,如果“李白”能够把一些词说得更情味的话,也许敬仰之情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了。是哪些词呢?

生:您。李白用了六个您字。

……

(学生把“一直”、“兄长老师”、“誉满天下”等词都指了出来。教室里小手如林,争相给“李白”提建议。)

师:(补充“孟夫子”,并将刚才学生提到的字词变成红色。)

师:还有哪位“李白”再与“孟浩然”话别一下?

2:(扮演“李白”,因为有了刚才的指导,无论是动作、语言,都比生1更加到位。)

生自发掌声。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位小“李白”要表达的除了敬仰之情,还有什么感情?

生:还有依依不舍的感情。因为他在说“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时”声音低了,也慢了。

……(有几生发表类似观点。)

师:孟浩然呢?听李白如此一番言辞,他有什么表现呢?

3:(扮演孟浩然)

师:你有什么想问问孟浩然的吗?

……

(请一生扮演孟浩然,然后让学生问问“孟”为什么这么说。问答过程中,学生将孟浩然对李白的安慰,对李白的深情都体会了出来。最后“李白”与“孟浩然”合作表演。)

比较两个课例的教学思路:

课例1

1、整体把握话别场面;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抓词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3、师生分角色朗读。

课例2

1、整体把握话别场;2、指导学生独立读文并选一个角色练习表演;3、根据学生的表演了解学生对于人物心情的把握情况,并联系学生的表演指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诗人心情;3、配合表演。

对比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通过提问的方法也好,还是通过根据学生的表演逐步引导的方法也好,教者的目的都是:帮助学生体会出两位大诗人彼此之间的敬仰与依依不舍之情,感受两位大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可谓是殊途同归。

然,殊途可以同归,一路风光却未必相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课例2中的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活动,甚至是越到后面越有劲头。而课例1中的学生则相反。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我想不外乎这样几个原因吧。

其一,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表演。学生不仅是自己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好动,是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课例2中,学生的身份不再是一个品词品句读文章的人,而是以诗人的角度琢磨该如何说话、动作,趣味更浓厚些。这样一来,学生始终是在“话别”的情境之中,设身处地地体验诗人的情感,趣味盎然。而课例1则是以教师的提问贯穿始终,提的又是同一个问题,

其二,真正树立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课例1中的老师是本次教学的引领者,不断地催促着学生去发现,再发现,然后将发现的成果与别人交流。发现了教师预设中的“几个点”后,教学任务也算完成了。而课例2中的老师则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发现,然后在学生已经发现的基础上,通过评议、建议等民主化的方式,发挥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一起再发现新的东西,不断地带给学生“跳一跳便摘到了水果”的成功感。这样,学生的“再现式”表演越来越到位,表演中“送别情”越来越浓烈,学生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

由此,我忽然明白了: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环顾四周,“品词品句”已经深入高年级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中。然而,为什么学生对“品”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厌倦呢?因为更多时候,我们把“品词品句”当作了种教学方法。事实上,它只是一种读书方法,而我们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努力让学生喜欢品,爱品,然后才会逐渐会品,能品。

上述课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可以让学生有表演中品词品句,尤其是这一类通过人物的言行等表现人物心理特点的课文。也可以在比较中品词品句,换、增、删等,学生喜欢变化。当然,还会有其它的方法,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总之,我们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站在儿童的角度,采用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一路风光无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