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焦溪小学 陈红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启发思维就应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主旋律了。《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并促进学生的潜能和智力的真正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着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操作呢?多年来,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着、探究着……下面以《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的一节复习课为例,谈谈自己对这一教学活动的思考。
教学背景
六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数学、时间(如:年、月、日等)、季节等知识,但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以前学习的句型 How many...are there?已经生疏了。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既能使学生温故知新又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呢?
教学案例
我先准备了5个大小颜色不一的信封,把它们由大到小套在一起,最大的信封背面写着 year,然后依次是season,month,week和day。课堂上,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封信,同学们必须正确地guess and spell信封背面的单词,才能看到这封信。”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我先呈现了要复习的year,然后像变魔术似的又拿出了一个信封,请学生猜猜会是什么单词。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是last year,有的说是spring, summer,也有的说是January, February,答案各不相同。最后猜中是season的学生兴奋地大叫“Yeah!” ……在这个“动动脑,猜猜看”活动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复习了有关季节、月份、星期等单词。在最后一个信封中,我取出一封信贴在黑板上,信上写着:“问题征解:365=1,12=1,4=1。”这是什么意思?在学生们迷惑不解的眼光中,我又启发,谁能用学过的句子以一句一答的方式表达这些等式?学生们马上开始了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不久,他们得出以下结论:
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year?
There are 365 days(in a year).
How many months are there in a year?
There are 12 months (in a year).
How many weeks are there in a month?
There are usually 4 weeks (in a month).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There are 4 seasons(in a year).
太好了!正当我为自己“成功的引导”感到高兴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Miss Chen,可不可以说One year have four season.”太棒了!我自己怎么没有想到用“have/has”句型来表达呢?学生的表达虽然有一点小错误,但我还是由衷地表扬他:“Wonderful!”在启发这个学生把句子说成“A year has four seasons.” 之后,许多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have/has”句型来表达等式了。学生从他们的表达中体会了思考与发现的乐趣,学习劲头更足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谁还能再列出其他的等式,让同学们用两种方法来解答?“Me!”“I can!” “Let me try!” 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使我仿佛看见了思维跳动的火花……于是,7=1,30=1,31=1,100=1……不断有人出题,不断有人要求“破解”。学生们在这其乐融融的氛围中思考着,探究着,还有的学生
教学反思
如果这一节课还是简单地重复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说出所要复习的月份、星期等名称,再把它们分类,然后套用How many… are there in a…?的句型分组练习问答,最后再做做简单的问答游戏——这个游戏很可能会因为学生理解不透彻而成为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抄冷饭”,复习效果肯定不够理想。因为,从一开始学生的学习激情就没有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他们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以上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的思维活动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引起思维的第一步。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就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而我国的朱熹则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的金钥匙,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和主动性。在以上课堂教学案例中,“问题”贯穿着课堂的始终,“疑问”始终激发着学生的求之欲,他们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我们英语教师应该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思悟,从而使启发思维活动有效落实。
2. 让学生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应当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记忆者,而应当是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学不是你教我学,更不是你讲我听,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节复习课中,我原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How many… are there?的句型,可学生却能自主地运用have/has句型,这种求异思维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学生活跃的思维也启发我扩大了复习容量。有位教学家说:“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大胆放手,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问题的空间,真正做到“启发思维”,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压制学生思维。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人。
3.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思维活动的无穷乐趣
兴趣是学习热情的动力源。皮亚杰说:“所有智慧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培养学生思维兴趣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直接体验和感受思维活动本身的乐趣了。有人说,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实际上,学生探求未知的好奇,解决问题的渴望,细致严密的推理,豁然开朗的顿悟,都会令他们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在以上案例中,教师用信封像变魔术似的一个接一个地呈现单词,既神秘又新颖,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发了。接着让他们猜单词拼词、用英语“解等式”,在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不断地探求着、感悟着,同时他们也在享受着思维与创造的快乐。
“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工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