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视窗>>科研成果>>文章内容
尊重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发布时间:2008-04-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阚亚云

尊重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武进区焦溪小学 阚亚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可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我们要更多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探索、解释,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片断】

出示土豆、石块,让学生估计每个物体的体积。

师:土豆、石块都是不规则的物体,你会求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1:将土豆放入装满水的容器里,将溢出的水装入正方体容器里,量出正方体的棱长以及水的高度,用棱长×棱长×水的高度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

2:将土豆用粉碎机捣碎,然后全部倒入长方体容器里,用手把土豆泥的表面抚平,量出长方体容器的长、宽以及土豆泥的高度,计算出土豆的体积。

3:粉碎后只要直接倒入量筒或量杯里,直接就可以知道土豆的体积了。

4:容器内不一定要装满水,只要容器里的水可以浸没土豆就可以了。先量出容器里水的高度,再将土豆全部浸没在水中,量出水的高度。用后来的高度减去本来水的高度,也就是量出水上升的高度。用底面积×乘上升的的水的高度,计算的结果就是土豆的体积。

5:容器必须是规则的容器,比如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这样才能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体积。

师:为什么容器必须是规则的?

5:因为我们只学过规则容器的体积计算方法。如果容器是规则的,我们无以一下子算出体积来。

师:补充得真好。用规则的容器做实验,能减少实验的步骤,计算起来也比较方便。

6:在规则的容器内放入土豆,然后装满水,再将土豆取出,量一下水面下降了多少厘米。用底面积×下降的水面高度计算,结果就是土豆的体积。(生5的补充使得生6的回答更科学。)

7:称出土豆的重量,再除以每立方分米土豆的重量,就可以求出土豆的体积了。

(大部分学生一茫然。)

师:这位同学已经应用了“密度”的知识来进行计算。密度的知识我们将在中学里学到。用这种方法,我们得事先了解每立方分米土豆的重量。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方法。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方法的运用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1:除了最后一种方法,我们都用到了水。

2:把土豆粉粉碎成泥再来测的,也不要用到水。

3:都用到了规则的容器。师追问:用到了哪些规则的容器?生: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

4:计算时用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5:其实都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再进行了体积的计算。

(一语中的!)

转化

师板书:不规则物体 规则的物体

【教学反思】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充分认识了学生群体原有的经验、思维的差异,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自己的智慧,在展示过程中一一肯定多种解决办法。学生的思维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生1和生4的方法,其实都是借助有水的容器把土豆(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水的体积进行计算;生2和生3的方法,考虑到了土豆的可粉碎性,想出了改变土豆形状办法;5的“容器必须是规则的”一句话,提醒了同学们,解决新问题,我们要想办法转化成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老师“补充得真好。用规则的容器做实验,能减少实验的步骤,计算起来也比较方便。”对生5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也对其他同学的进一步思维起了很好的提示作用。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更有序,更开放。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来算“土豆体积”,这些方法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称”体积的方法虽然在情理之中,但是又在教师的意料之外。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了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独到想法时,个性得到了发展。此时的课堂,智慧在绽放,情感在撞击,视野在敞亮,其他的学生因受到启发而有所领悟,从而点燃思维的火花。

学生探索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未曾预约的精彩。这一过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其中有价值的因素,用智慧沉着应对,生长出比“知识”更具再生力的因素,创造出更多的具有新价值的东西。这些个性化的思维和多样的探索结果转化成了一种课程资源。“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方法的运用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这一问的抛出,把同学们的思维拉了回来。多种解决方法的有无相同之处呢?相同之处又是什么?同学们静静的思考、归纳概括很快就有了结果。“转化”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渗透。

上述教学片断也使我想到,在教学中我们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时,要做到:

1、营造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对教师来说,比学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愉快宽松的成长环境。民主平等意识又是创设这种环境的思想基础。因此,教师应改变过去当传授者和训导者的角色观念,转变成教育教学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一样平等,放下架子(权威者的架子),放下面子(勇于承认教学中的失误、错误和不足之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允许学生对课本、教师等权威提出质疑。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和时间,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和时间,彼此相互尊重、互学互动。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去大胆猜想、想象,大胆推断和得出结论,才能有效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展。

2、欣赏学生的不同声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

赏识是个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它体现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学生深层的精神需要。学生同样有被欣赏、被尊重、渴望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一系列的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教育就要顺应或激发学生的各种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发展与张扬。因此,要以欣赏的姿态倾听来自学生具有个性的声音,尊重、赏识他们的兴趣爱好、观点看法及选择倾向。每一种算法都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体现,无论对或错都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烁。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感受到挫折的同时更多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出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的独特性

根据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学家们所重视。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生活背景不一样,知识积累也不一致,兴趣不相同,个性有差异,把他们混杂在一起施教,是很难把他们都教好的。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尽管有统一的进度,教学目标却难以达到。所以,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真正地因材施教,那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最好的尊重学生了。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牢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允许学生的发展有不同,不能整齐一的要求所有的学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成功会使人愉快、自信,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只要学生尽心去学习,相对每个人的过去都有所提高就可以了。

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他们各有自己独特而美丽的晶型,强迫他们按照你的意志去塑形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学生的身心是液体——压力过大,他便会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撑破容器。”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