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视窗>>科研成果>>文章内容
改变练习呈现方式,活跃学生思维空间
发布时间:2008-04-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许亚芸

改变练习呈现方式,活跃学生思维空间

焦小:许亚芸

背景: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自我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活动的线索,教材的呈现方式应该适应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案例:初步认识除法以后,练习上有这样一道题:看图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教学时我作了一下调整。我问:现在老师手里有12根小棒,想要摆成几个相同的平面图形,而且小棒要正好用完。想一想应该怎样摆?你能看着你摆的图形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吗?先说说,再把算式写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拿出小棒,自己先摆一摆。

同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

1:我是这样想的,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根,所以可以摆成3个正方形。列出的算式是3×4=124×3=1212÷3=412÷4=3

212根小棒,可以摆成4个三角形。算式是……

32×6=12,所以根据12根小棒可以摆成2个六边形,算式是……

学生再完成书本上的练习。

反思:原题只是让学生根据这道题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初步渗透乘除法之间的联系。通过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教材的题目活了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有:一、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学生对于以定论形式出现的题目,往往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学生思维的空间比较狭窄。这里我先创设一个开放的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摆的图形列出相应的算式,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题目不再仅仅局限于3个正方形,一题演变成了三题,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二、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我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知道12根小棒能摆成3个同样的正方形、4个相同的三角形,2个六边形;初步体会了用连减的方法计算出12除以34的商。虽然他们头脑中还没有这个概念,但他们做到了,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已不仅停留在看图列式的层面上,而是已经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此外,在这个环节中,也有很多学生通过乘法来想12根小棒可以摆成几个同样的平面图形。这样不仅渗透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后面用口诀求商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通过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使课堂教学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自主探索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已经认识了相同数相加算式的特点,并把这种理解通过操作行为反映出来,这种直观操作建立起来的丰富表象为学生体会抽象的“乘法”含义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