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研读
班级
|
三(1)
|
学科
|
语文
|
解读人
|
李春英
|
时间
|
2010、12
|
解读
内容
|
19、航天飞机
|
||||||
学情分析
|
航天飞机离学生很遥远,课前应该让学生阅读《同步》,为学习文本作铺垫,课堂上还可以播放有关“神舟六号”的视频或“嫦娥二号”的视频,进一步了解航天飞机。文中所涉及的地理位置,学生也是陌生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取出大词典,通过看地图感受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要横贯中国,感受距离的遥远与速度之快。
文中有一些儿化音及多音字,基础较好的学生是读得准确的,但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可让会读的学生示范。三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的方法,课堂上要让学生交流,使思维互相启迪。
|
||||||
我的
解读
|
飞机,我们许多人都乘坐过,对它,学生也有一些了解。而航天飞机,我们只是听说而已。在1981年4月12日,美国首次成功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此以后,航天飞机有了其特殊的任务,如空间运输、运送卫星入轨等等。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以航天飞机为题,通过智慧老人与飞机的对话,向我们介绍了航天飞机这种新型飞行器。既让我们了解了它的特点,又借助智慧老人之口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我们要正确对待。
纵观整个故事,条理也是相当清楚的。先是讲一架飞机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着。从“一会儿俯冲,一会儿爬升,一会儿翻跟头”可以看出飞机在天空中旁若无人的傲慢心态,而“很得意”三个字也为后文的失意打下了伏笔。接着航天飞机出场了。“一声呼啸”是先声夺人;庞大的外形越发显得普通飞机的弱小;“转眼间”便“无影无踪”更是体现了飞行速度之快。从智慧老人的口中,飞机更是对航天飞机有了深入了解:比自己飞得更高;比自己飞得更快;本领大。最后,飞机越听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家,不由得有点嫉妒起来,“越听越不自在”就体现了当时飞机的这种心态。善解人意的智慧老人及时开导了飞机。智慧老人的一番话中肯、亲切,说出了飞机与航天飞机各有各的用处,相信飞机会听得进去的。
从写作这一角度来看,本文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例如航天飞机的外行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写出了航天飞机的外形特征。总之,寓科学知识于通俗的描写叙述中,使学生既感兴趣,又利于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