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独立的孩子——生存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焦溪小学 周锭
爱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对老师而言,爱就是对孩子的负责。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对孩子负责。我想无外乎教会孩子在未来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罢了。因此当我看到《培养独立的孩子——生存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寒假一开始,我就忍不住开启了这趟读书之旅。本书是由教育学博士黄全愈博士所写,谈论了美国的生存教育的开展形式。通过趣味性、案例式的讲述,他向读者呈现了一幅以人为本的教育蓝图。让我们一起跟随黄博士踏上这次的美国之旅吧。
首先黄博士带给我们关于to be概念的阐释。To be or not to be 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名句之一,也曾多次被各文化场合引用。本书中To be被翻译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黄教授通过对生存和做人内涵的解读,用他在美国的见闻以及儿子的成长经历,详细记载了美国生存教育方方面面的内容,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与读者分享。
“孩子要健康得成长,就需要自己的公共生活,自己的文化氛围,自己的群体意识,这一切父母根本无法包办。””一只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中国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这块“短板”。”通过这样的开篇自白,黄博士开始了生存教育内容的正式介绍。
生存教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哈子的社交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教会孩子理财、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等。由上述几方面分设而成生存课的四大内容十二类别。四大内容为: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身体发育和健康、生活和安全常识、培养个人的决策能力。
十二类别则分别就这四项内容进行了阐释,比如第三类:保证身体健康要做到:1、遵守七条健康原则。(包括在室外奔跑和游玩);2、懂得三种不让感冒传播的方法;3、懂得在受到小的外伤时应该怎么处理。
看完这本书,我的最大感受是:美国很注重孩子的基本生存能力的培养,他们的基础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基础:学会人生存的技能。在这个e
课堂崛起的时代,学习成为了必须,学校的高墙似乎正在信息构建的网络中逐渐消亡,那么学校还有必要存在吗?书中黄博士也有这样的疑问。生存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学校完全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社会,是真正社会的一个缩影。学生通过在学校的生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自信和基础的适应能力,以便养成健康的人格,更好地面对未来。
掩卷反思,小学教师如何对孩子负责?不妨从开启生存教育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