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欲速则不达”,“心慢下来,行动才能快起来”,从容地教,是教育智慧的精华。慢慢地学,符合孩子成长的一般规律。要想让孩子成长,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从容地教,慢慢地学
曾在网上读到过一则投诉信,说有一个数学老师竟然在学生没有做出的填空上连续打了23个“×”,这是对孩子的严重伤害!可以想象到这位老师当时的表现,“都讲过了,都订正过了,怎么还不会?”恨铁不成钢啊,于是就做出愚不可及的事来。因此,从容地教,慢慢地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师生“心慢下来,行动才能快起来”(《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封面语)。
从容地教,要求数学老师“动脑而不动恼”。他们临事沉着,多动脑筋,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从不情绪化,尽量避免因发脾气而造成“反教育”;他们能依据学生的心理需要,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善于引导学生自我发现数学学习的不足与差错,尽最大可能引发孩子自动自发,逐步改过自新。
从容地教,要求数学老师“求好但不急切”。他们用沉稳的工作态度,有条不紊地处理事务。教学中,他们不急躁,不虚度,能欣赏课堂的细节,能体验孩子的甘苦;他们有充分的爱心和耐心,利用“期待效应”,努力去引导学生展现各自的潜能。
从容地教,要求数学老师“积极但不冒进”。特别是对后进生,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不气馁,不松劲,相信他们一定能进步;他们从不因贪功而揠苗助长,也不会时不时把好学生或学生的好成绩作为炫耀自己教学水平的资本。
讲一个自己的教学故事。
教二年级数学《认数(千以内)》时,班上一个孩子突然告诉我在100 和200之间有164个整数,当然我只觉得这个想法十分幼稚可笑。但仔细一想,也许是孩子一定认为随着数字的增大,数字的排列密度也越高。他们对较小的数字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当数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有点糊涂了,所做的推想就会不正确。由此类推,他们一定认为在900和1000之间的整数一定比在100和200之间的整数多。是不是想个办法,让他们对较大的一些数也有一些更感性的认识呢(其实是数感的启蒙)?后面还要学习“认数(万以内或更大)”,如果他们对较大的数字一点感觉也没有,那怎么行呢?我想,如果让二年级孩子真切地看到数字是怎样增长的,这样对他们对数字大小变化就有了真切的体验,这是一个需要“慢学”的过程。
有一天,恰巧班上的一个学生带来一个废纸卷玩,好长好长的废纸卷。我对他说,我们一起来玩,好吗?于是,我们开始量纸条上点号间的距离(间距1厘米左右)。我量了一些点后,在每个点号上方标出数字──1、2、3、4、5……。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像往常一样开始走过来看看,问我在干什么 。我叫他们先看再说。他们看了一会儿就走开了。时不时都有学生过来看看后问我:“这是干什么的?”我觉得他们所提问题的实际含义是:“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吗?”,于是我鼓动一些孩子加入。快量到200时,我叫个学生过来看我写下这个数字,因为这是个很令学生感到惊奇的变动时刻,就像汽车计程仪上的许多个9会一下子转为0那么令儿童惊奇不已。这时,已有许多同学加入到我们的“游戏”中。当我怕纸卷不够长时,这时已有同学开始自己做成纸条,并接上去继续开始游戏。我们共同把纸卷贴在墙上,让大家欣赏自己的“作品”。许多学生兴致勃勃而又好奇地在纸条附近走来走去,说:“瞧,这儿是300。这儿是500。”一同学兴奋地说:“大家快看,这是我写的,789!”。其中,有两个学生对数字非常感兴趣,而且又想比试一番,他们回家后又自做好长的一段纸卷,并带到教室里接上去,你看,我们到达数字1000了!
当我做这些时,有老师问我:“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儿童能学到什么呢?”其实,他们的言外之意是这和考试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能确切地说学生能学到什么,因为不同学生会学到不同的东西。我直觉地认为,这样做会使他们更形象地理解许多数字的含义,同时只要孩子有兴趣,觉得新奇,多花点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把好奇心留给孩子,把童趣留给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后来,我再停下来慢慢进行研究与思考,发现这种“纸带游戏”的作用大着呢!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教学生乘法、因数、比例、标度、测量和制图等多项知识和技能。
从容地坚守,是教育智慧的精华。正如里尔格《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所说:“对自己心中所有求解的疑问要有耐心,并且要试着去爱这些问题……不要寻求无法给予的答案,因为你将无法体验这些答案。重点是去体验一切。体验当下的问题。也许你会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在未来的日子里迈向答案。”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正需要这种“耐心对待”、“体验当下”的从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