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教师成长>>培训学习>>文章内容
以农夫的姿态做教师
发布时间:2009-09-18   点击: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录入者:鲍国潮

  有人看不起农民,还常用小农意识讥讽人,这字之前加一字,充分表达出对农民的歧视。然而农民,却在本质上与教育天然地血脉相通。我甚至觉得,教师也必须是农夫,只有以农夫的姿态行走职业人生,他才可能在教育的田地上获取丰收。

 

  我们不防观察一下农夫培育庄稼的过程:

 

  农夫深知时机。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在他心中都有一本账。经验丰富的农夫甚至于精选一天之中的某个具体时间段进行农事,那便是更高的境界了。同样,再也没有像教育那样需要讲究时机的事了。一名顽童,什么时候让他静下心来思考,需要时机;一个胆小的孩子,什么时候鼓励他站起来发言,时机也很重要。可以说,教育就是选择时机的艺术。在寒山寺外的壁画上,写着五随,前三随是随遇、随时、随性,虽是佛门中语,却道破了教育时机之奥秘。教育时机时时皆有,然而蕴藏于师生心灵相遇之中,须随学生之性方可奏效,所以它需要捕捉。

 

  农夫在耕作之前十分重视施肥。肥有两种,一种是土肥,肥力长,一种是化肥,见效快,农夫常常搭配使用,因为他既求显效,更求长效。我常想,教师也须有打基肥一功,土肥源于生活,乃是教师为学生精心创设的文化氛围,而化肥乃是人工合成,乃教师唤起学生兴趣的能力,前者着眼于长远,后者着眼于当下,唯有二者整合,才是完整的教育。

 

  择好时机打好基肥,便可插秧。农民插秧,大有讲究,不可过深,则不发,甚至烂苗,所以常说浅好。果真,上世纪90年代我便在农村见到了抛秧技术,将秧苗扔在田上,不出半月,长势极好,产量颇佳。由此我想,强行规定生长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的,过早地、过于刚性地为学生的生长提供模型不如让学生自由自在地生长。所以教师的职责在于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的生长,而不是指手画脚地告诉学生该如何如何成长。当下的教师真该好好地学学农夫,因为农夫早在两千年前就坚决地摒弃了拔苗助长

 

  在庄稼生长的过程中,农夫始终关注着,正如一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的老师。关注孩子,方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心,也才能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展开真正的心灵对话。正如一位老农,天天去地头走走,看看这株,摸摸那株,观察观察这些庄稼有何新的成长,甚至还会像老朋友似地与某几株庄稼打打招呼。

 

  教育,是一门分寸感很强的艺术,在教育中经常会发生好心没有好报的事,这里就可能有分寸的问题。因为与庄稼一样,孩子是有生命的,而生命是那么脆弱,需要呵护。呵护只有把握好分寸,才是呵护,要不就有可能成为溺爱,也可能成为伤害。我常在农村见到有时需把田里的水灌得满满的,有时则把田中的水全放光,让田变得干燥,甚至裂开,也有时就打几趟跑马水,个中情由,我不得知,但其对分寸的把握足以让我们得到启发。

 

  到了收获的季节,农夫所进行的是一项物尽其用的工作,稻谷、稻草、秕谷等等,分门别类,各尽其用。他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他所收获的东西,他总想着把收获的最大效益发挥出来。最饱满的稻谷做种子,秕谷可以喂养家禽,稻草可以烧饭,草灰用作肥料,没有被忽视的东西,没有被舍弃的东西……而在我们的视野里,好像总是要期待所有的田野里都只长稻谷,而不长稻草。

 

  好好向农夫学习,以农夫的姿态做教师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焦溪小学    苏ICP备14011763号-8

    地址:常州市焦溪溪河路    邮编:213116    电话:0519-88901008

    技术支持: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