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语文新课程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美好景象,着实令人欣喜。但是,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不少是在耍弄花拳绣腿,追求虚假的美丽。主要表现在:
一、 重课前预设,轻堂内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预设与生成共存的课堂。但我们发现,有的教
师却过分依赖于预设。表现在老师们都过于注意板块教学的设计模式,而较为轻忽课堂对话的流动美。这就使不少课都成了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多局限于预设的教学环节,不敢越雷池一步,对课堂对话中生成的教学资源缺乏应有的敏感,不能够及时加台捕捉并给以艺术化的处理,课堂中学生碰撞出来的思维火花不多。
就拿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来说吧。理想化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问题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但目前不少课堂虽然都设置了让学生质疑的环节,学生提问也很踊跃,但那些问题一般都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走向都在教师提掌控之中,而对课堂随机生成的再生性资源利用不够,对学生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又不能很好地进行开发利用,更缺乏精彩的点评。
所以,我们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有生成的意识,课堂上应留有生成的空间,并合理地把生成的问题当作教学资源去开发、去利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
二、 重人文教育,轻语基传授
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应共存共融,不能顾此失彼已
们不能因为新课标彰显了对人文素养的关怀,对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就因此产生错觉,认为一节课的价值取向就在于此。语文课一定要姓“语”,语文课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进而深入理解作品深的内涵,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才是语文课的最主要的任务,切忌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活动课”“音乐欣赏课”。那样,就真成了“种了人家的园,荒了自家的田”。
然而,在我们所观摩的好多课改展评课中,教师忙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忽略了对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不太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字词难点都没理解清楚,就开始引早和发挥,用大量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理解母爱、感受母爱的教育等等。照此下去,势必要导致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常用字词不会读,不会写,作文错别字连篇。
因此,我们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发展,优势互补,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三、 重拓展延伸,轻文本研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师生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的语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适当地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要用好教科书,即理解文本,挖透文本,要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新闻记者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即使是迁移拓展,也必须是与文本密切相关的,由文本生发出来的。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忽略教材内容、要求,忽视对文本的研读,过早、过多地补充其它内容或过多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否则,这些教学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
四、 重合作讨论,轻自主探究
在大力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的课改背景下,合作与讨
论自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遗憾的是,有些教师不理解合作学习的实质,只注重表面形式,随意地把前后桌或邻近的同学划在一个组,频繁地让学生交流、讨论。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是主人”“生生互动”等时髦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能不能起到互相帮助的作用,甚至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值不值得、应不应该拿出来讨论。
合作学习,本来应该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学生间有序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样可以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
我们认为,合作首先应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留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获得各自认识后,再合作交流,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广度和深度,合作的效果才更好。可以说,缺少了倾听,缺少了沉思的语文课堂不能说是完美的课堂。
五、 重多元鼓励,轻尺度评判
应该说,教师的课堂点评,是最能出彩的、最能凸显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控
制课堂的方式。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学生的回答、讨论有时灵气四溢,而且袒露出思维的痕迹,对此,老师却不够敏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频频点头,或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好”声一片。搞得不要说学生,即便是听课老师也云里雾里,是非不辨。其实这是有的老师曲解了评价标准,忽视了正确导向,他们把鼓励多种见解,误解为不要尺度,不要是非评判。对明明错误的东西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把多元化评价理解为无所谓对,无所谓错,模棱两可,这样,对学生运用知识理解、判断,分析起着很大的误导作用,他们追求科学的判断,严密的表达,此也一是非,彼也一是非。最后必然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在鼓励多元答案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答案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对不准确的错误的就该指出来,并帮助改正,只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而已,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六、 重媒体课件,轻传统突破
阅读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
感受美的形象,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迁移、探究能力的提高。但是随之而业的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现象也不在少数。一是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与文本的阅读关系不大,或没有直接关系;二是多媒体展示频率过高,把文本丢在一边,大有用多媒体展示来取代文本阅读之势。
我们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不能摒弃有效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多媒体虽好,但也不能反客为主,它毕竟是个辅助手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江河隽秀的板书也是为人师者魅力的集中体现。对语文教学来说,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相比:但另一方面多媒体提供的直观画面也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语文学习的特点背道而驰。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的想象,而且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能用同一个课件演示去涵盖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课堂上还是应该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新课程非常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我们脚踏实地,努力钻研,加强文本、教法和学生的研究,尽快走出上述误区,上出更多更好的货真价实的优质课,大步踏上真真正正的课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