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在文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这样说:“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回应这个问题?每天早晨,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活跃着上学一族:坐在后车架上牙牙学语的幼童、背着书包唧唧喳喳地等公交车的小学生、骑自行车飞一般掠过的中学生,他们构成了中国大地上流动的青春风景。我特别想知道:当每天新鲜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的内心是否也阳光充沛?他们接受到的,除了知识的abc,还有什么?是否包含了滋养他一生的重要元素?
又是九月,金风裹挟着收获的芬芳,有多少憧憬的翅膀飞进了校园,又有多少心灵渴望着更广阔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是整个家庭,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几双甚至十几双渴望的眼睛,承载着荣耀和希望;每个学生都是整个学校,需要接受适合的教育,在充满开放与创新气息的精神家园里,去唤醒和鼓舞丰富的潜能,最终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一个孩子都是整个国家,需要传承过去,而又超越过去,挑战世界,而又包容世界,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
面对这样新生的力量和未来社会的主人,教师怎能够心如止水、无动于衷?面对这些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生命,你怎能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拿出来,跟他们一起享受并成长?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压在肩头,沉重无比又庄严无比,让人难于呼吸,却又像蕴藏着惊人的能量渴望迸发!如果我们尊重自己的生命,追求个人生命价值和教师职业生命价值和谐统一,那么,我们肯定愿意接受这样的角色担当——
做个思想者。教育因思考而存在。缺少思考,许多问题因熟视无睹而变得无动于衷,我们也可能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变得麻木不仁,丧失追求的热情和能力。学生来到学校干什么?课堂要交给学生什么?教师因什么而存在?“问题”学生的问题在哪里?如何正视和摆脱教育的“无力感”?等等,这些司空见惯的命题蕴藏着教育的真谛,需要我们在反思中回到原点,回归教育的本质,唤醒我们职业的内在尊严和生命热情。
做个学习者。鸟飞源于天高,鱼跃因为海阔。教师不能只有一碗水,也不止一缸水,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条河,而且是源头活水,常流常新,如此,才能享受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从容与诗意。打开书本,跟一个个大师交流对话,通过一扇扇窗眺望外面的风景,拓宽逼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面向学生,用他们的纯真、热情和创造力激活自己,更新自己。学习使人内心变得丰富、深刻、细腻和柔软,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感染力。
做个实践者。知行合一是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都是从田间走出来的大师,衣襟带着农业的芬芳,脚趾间留着泥土的气息。教育是一种耕耘,播撒下知识和理想,浇灌以爱和智慧;教育是科学,价值在于求真,教育也是艺术,生命在于创新。教育是无垠的大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如痴迷风景而流连的孩子,终其一生,只捡取几枚心仪的贝壳。但贝壳里留下了大海的声音。学生的心灵也是一片天空,当我飞过,天空一定会留下翅膀的痕迹。
九月的阳光打在学生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的心里。向着光明奔跑,让彷徨者前行,让无力者有力。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殷涛)